四川省人民政府     眉山市委市政府   
当前位置: 首页>>党务之窗>>县委文件>>正文
县委文件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新时代“三农”全面发展新局面的意见

2018-06-05 08:52
  文章来源:县委办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级各单位、部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决策部署,推动全县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现就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新时代“三农”全面发展新局面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选择,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四化”同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明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紧扣县委1162”总体工作思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个好”目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目标任务。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格局,初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中国大雅家园建设再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国家乡村公园PPP项目为主引擎,一三融合发展全域推进,乡村道路体系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体系全面建立,龙鹄山、桔橙小镇、怡然农庄等重点项目全部建成,首批县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全面建成,探索形成乡村振兴的丹棱路径。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村基础保障条件持续改善,完成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市前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产业全面升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丹棱特产”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体系基本构建,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取得重大成效。乡村更加生态宜居,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体系整体构建,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合理有序,农村人居环境更加整洁优美,全面建成生态宜居的幸福美丽新村。乡风文明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乡村优秀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基本形成。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全面增强,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基本构建,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现代农村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农民生活富裕美好,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始终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与美丽人居有机融合,全面建成农业强县,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居民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高水平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实现融合发展

(一)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县城、乡镇和村组,编制全县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细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并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衔接。坚持因地制宜,乡镇要坚持适度集中、不搞大拆大建,坚持新建、改造、保护相结合的理念,坚持“小而美”的空间格局,及时更新完善镇村规划体系、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对不同类型的村开展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加强乡村统计工作和数据开发工作。推进扩权强镇,做强中心村、特色村。强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执行监管,把编制规划纳入工作考核内容,严格实行规划审批制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年度工作计划,县人民政府每年向县人大报告、向县政协通报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情况。

(二)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机制。实现城镇、乡村规划的有效衔接,促进长远有序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推进规划有机衔接,按照功能定位导向、要素协调一致、综合集成实施的原则,推进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促进城乡功能和空间融合发展。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支持建筑、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规划人才、优秀团队下乡,建立健全乡镇基层规划建设管理队伍,以乡镇为单位,明确试点村规划师兼职(专程)指导。

(三)优化现代农业空间布局。立足特色资源优势、环境承载能力、聚集人口和经济条件等,推进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确定重点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明确“四区四基地”优先发展区域。以“七彩农业、四好新村”为主题,建设“两县三区多园多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引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两县”:以丹棱冻粑、丹棱桔橙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县,强化“东坡味道·丹棱特产”产业,加快发展集约农业“三区”:坝区、丘区、山区。以丹棱镇、双桥镇周边坝区为核心,建设名满华夏的优质晚熟桔橙基地;以仁美镇、双桥镇周边丘区为核心建设西南最大优质蚕桑基地;以顺龙乡周边山区为核心,建设优质脆红李基地和银杏、红豆杉为主的珍稀林木产业基地;以张场镇周边山区为核心,建设高山优质茶叶基地;发展鸡、兔、羊等家禽,建成全省畜牧业重点县。“多园”:产业园、示范园、标准园,推进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多品”: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品、多乡一品,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三、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实现产业兴旺

(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东坡味道·丹棱特产”名满华夏行动,突出“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构建链接紧密、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绿色基地,加强与中柑所、省农科院合作,积极对劣势产业进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积极争取农业类项目科技进步奖,奖励一批优新品种引进、选育、推广主体,积极创建有机食品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区。抓品牌建设,加大对全县重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扶持、激励力度,积极创建国家级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市级知名商标,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品牌,支持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中国特产之乡、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保护提升“丹棱桔橙”公共品牌。搞产业加工,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参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引导业主集中成片规模流转土地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积极引进现代农业项目、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项目。充分发挥县机械产业园区的比较优势,着力围绕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推动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提升农业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实现一二产业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促产品营销,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网上交易平台,设立直销专卖点等现代营销模式。积极鼓励、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综合性推介活动。培养农技人才,组织开展“十佳农技标兵”“田园名星”评选活动,将“乡村土专家”“农技人才”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把专业特长转化为实用技术。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加强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贡献率。深化建立带动小农户发展机制,探索建立乡村产业发展用工制度,生产基地或产业项目优先吸纳小农户就近就地务工就业。

(二)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扶持发展一批集农业教学、休闲度假、农耕体验、订制认养、摄影基地等新型农业业态为一体的农业主题公园或者田园综合体项目。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国家乡村公园建设为统揽,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依托,推进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打造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建设一批农业主题公园、农业风情小镇、农业文创基地,发展一批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业专业村,形成特色景区旅游、生态田园康养、花果观光采摘、乡村休闲度假、山地骑游露营等旅游新业态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农业+康养”,主打“生态牌”“养生牌”,依托老峨山、国有林场等优势康养资源,打造以绿色养生为主,康养运动为辅,乡村旅游、休闲农家乐、园林花卉观光为补充的绿色康养综合体。大力发展“农业+互联网”,开展农业物联网基地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大力倡导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着力培育本地电商平台和电商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电子商务孵化园区和电商物流仓储配送中心,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电子商务、农村服务业、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建立多种业态互相融合、多元发展机制。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助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新第六产业,实现现有产业及载体(农庄、农场、农业园区、农业特色小镇等)转型升级换代。大力发展“农业+会节”,游览生态丹棱·感受田园美景·品尝丹棱美食为主线,大力发展会节经济,实现一年四季会节不断。积极组织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参加国际国内知名展会,选择市场辐射力强的城市,开展主题推介活动,增强品牌竞争力。大力发展“农业+文创”,深入挖掘丹棱特色农业农村文化元素,推出创意农产品、创意景观农业、创意农业活动,打造农村民俗文创产品,建设一批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和乡村旅游创客基地。

(三)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实施质量兴农和绿色兴农战略,立足提质导向,全面建立农业绿色生产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行动,全面推进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全域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和使用生物农药,力争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全域推进畜禽污染3211”治理模式,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和秸秆综合循环利用,实现种养循环,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注重农业绿色技术创新,针对桔橙、脆红李、葡萄、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技术体系集成和示范推广。进一步养护修复农业生态系统,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完成土壤污染详查,逐步开展农用地分类管理和污染耕地治理修复。

四、加强人居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宜居

(一)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准确把握和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优化完善县域新村总体规划,加快建设村庄美丽、住房美居、生活美满、乡风美好的“四美新村”,形成邻里相望、组团相联、社区相融的新型村落体系,提升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塑造乡村风貌,村庄风貌建设以骨干交通沿线为重点,实施农村房屋风貌改造,全面完成农村土坯房改造,突出乡村特色,注重文化传承,不搞大拆大建。推广农村民居标准图集,开展类型多样的农村民居改造,使房屋整体结构与周边环境融洽、与周边景观协调。加强古村落保护,增强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实施乡村文脉保护和传承行动。加大传统村落和古民宅的挖掘、保护、提升和利用,以世界古村落保护大会为契机,推动幸福古村加大投资、加快建设,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大力开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将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遗产点申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打造乡村民宿,推进“乡乡有民宿”培育发展计划,充分挖掘山水农耕、古村民俗、知青文化等特色元素,融入民宿产业开发建设,鼓励“乡建”模式。2020年,可持续发展幸福美丽新村建成率达100%,创建市级“四好村”56个、省级“四好村”42个以上。

(二)抓好特色镇村建设。深入推进“百镇建设试点行动”,以特色工业、商贸服务、旅游休闲镇为基础,促进生态宜居、文化创意、科技教育、现代农业等新型产业镇建设,形成类型多样、充满活动、富有魅力的小城镇发展新格局。优化空间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省级试点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推进产镇融合发展,促进宜业宜商宜居宜游环境建设,增强乡镇服务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培育一批特色小镇,按照环境“青而绿”、形态“小而美”、产业“特而优”、机制“新而活”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批商贸小镇、文化小镇、旅游小镇、花果小镇、美食小镇等特色小镇。到2020年,建成2个特色小镇,培育创建1个省级试点镇。

(三)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镇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深化“六个全域”治理,推进农村土地污染治理,加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有序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建立完善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提升农村垃圾处理“丹棱模式”,完善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收运网络体系。继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铁腕整治环境突出问题。全面实施“三长制”,全面实施点长制、河长制、田长制,突出抓好治污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大中小河流域污染治理,持续开展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推进“三大工程”建设,纵深推进“绿海明珠、八百湖堰润丹棱、十园之城”三大工程,开展“绿色双创”,加快森林小镇、森林村庄、道路绿化、美丽庭院建设,提升乡村绿化水平。到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绿化模范县,建成森林小镇2个、森林村庄10个;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水质断面达到考核目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

五、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实现乡风文明

(一)构建新时代农村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新时代农民群众价值取向和道德精神,构建新时代农村核心价值体系。实施乡村文化塑造活动,把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乡村振兴试点村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充分挖掘乡村本土文化,推动家风家训文化建设,打造主题特色亮点,实现知行合一,推动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开展丹棱榜样评选活动,开展“书香丹棱·全民阅读”“优秀家风家训传承”等活动,培育“丹棱榜样”。加大农村移风易俗,引导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腐朽文化,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扎实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开展好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

(二)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大力弘扬大雅文化,保护性利用好摩崖石刻等农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农业遗迹,逐步恢复丹棱古八景,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创作乡村文化作品,创作出一批反映乡村振兴的微电影、音乐、诗歌、舞蹈、小品、曲艺等文艺作品,办好乡村振兴主题书画作品展、摄影作品展。组建文化服务队伍,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文化科技下乡活动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占领文化阵地,组织开展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社区)、进企业、进景区的文化”活动,推进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常态化抓好农村广播“村村响”和电视“户户通”工作,建设农村应急广播“组组响”,建立县、乡、村三级管理平台,全县建立700 个广播点位。

(三)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充分挖掘以大雅文化为核心,以端淑文化、为学精神等为代表的丹棱本土文化资源。培育乡村文化品牌,创造性转化大雅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资源,实施乡村文化品牌培育行动,鼓励发展文旅和文创企业,塑造具有浓郁大雅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打造一批集农业文化创意、生态饮食体验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出一批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精品文化旅游景点和线路。发展农村新兴文化经济组织,抓好代表性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具有良好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加强“互联网+”特色产品和工艺品的生产营销,促进乡村文化产业优秀品牌走出去。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幸福古村梅湾美丽乡村、九龙山省级森林公园奔康大道旅游景观通道、万年村驿站王场老街驿站、岐山林场森林康养度假区黄金峡原生峡谷等一批文旅融合景点,保护整治丹棱白塔等历史文化景点。

六、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治理有效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抓好党建促乡村振兴,全面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助力推进“党建十好班子”领导基层建设,“党建十好门路”壮大集体经济,“党建十好山水”建设美丽家园,“党建十好服”密切干群关系,“党建十好乡风”深化基层治理行动,全面实现党建引领下的“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乡村振兴。增强政治功能加强和扩大党内民主建设,引导村级各类组织自觉服从党的领导,依法依规行使职权,加快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村级治理体系,加强和改进对农村各类组织的领导、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加强思想建设,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强化基层廉洁教育,推进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倡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或党员依法兼任(担任)其他村级组织负责人,建立健全村务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村“两委”联席会和村民委员会定期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等制度。加快构建“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村级治理体系。以提升支部组织力为目标,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政策。健全制度建设。探索推广在保持现有行政区划和组织构架体系不变基础上,以产业为纽带,建立区域主导产业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党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党组织和其他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党组织,探索向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党组织选派优秀党员干部从事党务工作。推行村级组织“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侵占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二)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统一。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探索有效实现形式,深入实施“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和“一事一议”制度等民主治村工作机制,稳妥推进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探索在村民小组成立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等形式的自治试点和自治组织载体。培养新乡贤队伍,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返乡大学生、优秀农民工、优秀退伍军人、企业家的积极作用,加快培养有见识、有担当、有威望又自愿扎根乡土的新乡贤队伍。加强村社区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鼓励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落实村(社区)减负增效,严格执行村(社区)事务准入制度,规范完善通俗易懂的村(居)民公约,严厉打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封建迷信、非法宗教、“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推进“大雅清风”电视公开平台,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切实保障村民合法权益和村集体利益。加快法治丹棱建设,扎实推进“法律十进”,健全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法律援助服务,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提高农民群众遵法守法、学法用法和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引导村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雪亮工程”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建立集维稳、综治、信访、法制、民生为一体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推进摩托车防盗“行车卫士”工程建设,为农村安全出行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机制。

(三)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扩权强镇、富民兴村和依法下放、能放就放的原则,赋予乡镇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构建功能完善权责一致的管理体制。转变乡镇职能,加快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化统筹乡村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治理、维护辖区平安的能力。厘清边界职责,依法厘清乡镇和村(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责边界和事权划分,严格制定村级事务统一归口管理、审核准入制度。建立稳定、便捷、畅通的民情上达新通道,形成覆盖县、乡、村的民情收集网络。创新服务机制,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在有条件的村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健全以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指标的评价体系和结果公开办法,建立严格规范的治理责任考评和追责机制。

七、强化农村民生保障,实现生活富裕

(一)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积极调整农民工转移输出结构,形成城乡劳动力自主择业、公平竞争、同等对待的市场化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整合创业就业服务资源,激发科技人才、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创新创业活力,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开展技能培训,坚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就业促进、职业技能提升、全民免费技能培训,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建立保障制度,依法建立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形成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加强农民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信息服务平台进村入户,政策咨询、就业信息服务到人。完善农村创业就业人员的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严格落实农民增收工作责任制,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健全转移就业机制,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加大返乡下乡创业基地建设力度,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盘活闲置土地、厂房等资产资源,整合发展一批返乡下乡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健全多元化增收机制,加强基层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平台建设,提供就业信息、创业指导、优惠政策享受等“一站式服务”。实施农民创新创业行动、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支持返乡农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严格落实好各类强农惠农政策,强化对民生工程和惠民资金的监管,确保各项支农资金按时足额落实到位,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探索新型增收模式,鼓励引导农民通过土地资源入股、集体资产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将农村各类分散的资源要素聚集到产业平台上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延伸增值收益。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开展“回头看”“回头帮”,梳理完善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政策措施,在脱贫攻坚期内保持支持政策的延续性。深化奔康“九大提升行动”,实施22个扶贫专项,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奔康,增强已退出贫困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

(三)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端淑小学、双桥镇公立幼儿园等建设,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依托县幼儿园实施1+N”办学模式,试点公办附属幼儿园独立办园;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在职称评定、晋级评优、待遇补贴上优先考虑,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快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标准化建设,推进县、乡、村一体化医联体建设,做好医联体内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改革制度,全面启动城乡居民村卫生室看病直接报销门诊费工作,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实施合格村医培养计划,大力培养本土化人才。全面推进乡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机制。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和健康村镇建设试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建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畅通养老、医疗保险转移接续渠道,养老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率达100%,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加快农村“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乡村互助养老模式。

(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水利、修路、农村能源和通信为重点,统筹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实施“引青入丹”饮水工程和观音崖水库建设工程,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健全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实施乡村公路提升工程,按照“四好农村公路”建设要求,加快通乡油路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县乡道改善提升工程,加强乡村公路养护管理,促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具备条件的村通客车。推进气化乡村行动,推动天然气向农村覆盖,乡村振兴试点村先行实施,逐步实现全县村村通天然气。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现网络村村通。加快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到2020年,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0%以上,新改建农村道路264公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覆盖率达100%

八、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探索颁发土地经营权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土地流转型规模经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民财产性收入为导向,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性房屋试点。探索开展宅基地改革,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改革试点,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模式,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到202080%以上的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坚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确方向,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标准化试点,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全面开展成员身份确认,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2019年基本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到2021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确权颁证,完成农村各类产权确权和登记颁证,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规范交易行为、丰富交易品种,完善配套措施和工作机制,推动成为农村各类项目合作的综合性服务项目招商活动、资产资源流转交易。

(三)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园区、“东坡味道·丹棱特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为重点,改进和提高“三农”金融服务水平。提升金融机构信贷支农能力,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培育50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银行授信条件。到2020年,确保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9亿元以上。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开发满足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推进特色农产品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探索建立涉农信贷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做大做强县助农担保公司,探索政府与合作银行设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2018年,在乡村振兴试点村每村建成1个标准化的金融“三农”服务点,到2020年全县所有村实现金融“三农”服务全覆盖。

(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举措,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深化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开展产业化经营,与新型经营主体、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资金互助、信息互通、市场共用、品牌共创等资源要素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培育发展企业化、专业化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建立健全人才流向乡村的机制,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和帮扶带动作用,让他们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助农民赚。2020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00个以上,建立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30个以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人以上。

九、全面强化工作保障,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

(一)强化领导保障。坚持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一起抓、融合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党委、政府每年要向县委、县政府报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建立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绩考核制度,提高“三农”工作在县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强化财政保障。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制定支持乡村振兴若干扶持政策,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供给结构,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健全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涉农信贷风险机制,落实以奖代补政策,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

(三)强化用地保障。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总量,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因地制宜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完善农业农村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统筹安排各项土地利用活动,建立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风险防范机制,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性房屋试点,统筹安排实施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按不低于省上下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量的8%予以单列,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对从事养老度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新型经营主体,其辅助设施建设用地可再增加3%

(四)强化人才保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动态培养储备160名村后备干部,拓宽乡村干部来源渠道。健全村干部基本报酬正常增长机制,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着力提升乡村岗位吸引力,形成干部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导向机制。坚持选派第一书记制度,建立“1+N”长效工作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企业债等债券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总结农村资金互助社、村级扶贫互助社改革试点经验,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稳妥培育村镇银行。加大金融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便利度,运用大数据系统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常态化的“三农”融资精准对接和监测通报,满足多主体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

(六)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对外开放合作机制。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协调配合的要求,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对外开放合作长效协调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加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古村落保护大会、水肥一体化高峰论坛、桔橙(桃花)节、四川省首届田园果博会等形式的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有乡村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构建资源共享、要素互通、优势互补的合作交流机制,营造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管理等资源要素投资四川的良好环境。

附件:丹棱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

         中共丹棱县委

           丹棱县人民政府

        201849

上一条:关于表扬2017年度民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 下一条:关于聚精会神狠抓落实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