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大力发展各项事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九十年代,按照“十年规划”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在全力抓好经济建设,提高全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把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统一规划,同步发展,以满足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和健康需求,使全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双丰收。
科技教育蓬勃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和保证。“八五”、“九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科教工作,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坚持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把科技工作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实施“科教兴丹”战略,推动科技“亿元工程”,努力提高国民经济中的科技含量;努力为发展全县科技事业、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努力,九十年代全县科技事业有较大的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拥有一批有专长、积极肯干的科技队伍,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有力地促进全县经济的发展。
1992年,县委、县政府为了推进全县科技进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切实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促进和加快丹棱经济的振兴,于6月9日作出《关于依靠科教振兴丹棱经济的决定》。《决定》从进一步增强科技意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方针;进一步搞好农村科技工作,确保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发展骨干企业;内引外联,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切实保证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协调领导等八个方面,提出发展科教事业的35条政策措施。把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国民经济中的科技含量作为全县九十年代的主要任务。
1994年11月,为了进一步深化“科技兴丹”战略,推动全县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丹棱县科技“亿元工程”规划》。《规划》提出了到2000年“依靠科技进步新增产值8亿元(简称科技‘亿元工程’),科技进步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由日前的30 %提高到50 %以上”的总目标。
在实施科技“亿元工程”战略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加大对科技项目的投入。1995年始,先后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加快了全县科技研发和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全县工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工业方面,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企业的产值效益不断增长,丹齿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人员先后开发出家用水泵、摩托车系列齿轮等一系列新产品,使小厂变成了“小巨人”。该企业煅造车间采用先进的电感系统,提高钢材利用率10—20%。热处理是齿轮制造的关键工序,通过科技人员的联合攻关,解决了以往热处理中齿胚变型的问题,其热处理技术达到国际水平,从而大幅度提高产品合格率,保证了产品质量,使“丹齿”系列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机械厂的科技人员不断改进卷扬机、调直机、截断机等产品的生产工艺,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使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农业方面,县委、县政府加大农村星火人才培训力度,先后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5000人次,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大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推广了水稻杂交制种和一代种大面积种植技术,使水稻单产提高50公斤以上,被列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首创了利用冬季闲田种植稻田蘑菇新技术,开辟了农民增收新途径。至1995年实施科技“亿元工程”后,全县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二峨牌”饲料等三个产品获“95中国新技术新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JH125摩托车主副轴齿”等4个产品获省级新产品证书,有3个产品获得北京“96国际食品加工技术博览会”金奖,仅1999年,全县就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34项,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成果推广10次,创建科技进步先进企业1家,培育民营科技企业3家,创建地级民营科技企业1家,全县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值2.25亿元,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 %,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益中作用更加明显。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幼儿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1990年11月,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全县在1998年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和措施。1994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全县“普九”工作的目标是:1996年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1999年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决定》从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增加投入、队伍建设和加强领导五个方面,对确保完成“普九”工作提出了23条政策和措施。在实施“普九”过程中,全县共新建村小(教学点)83所,占学校总数的97.6 %,新修中小学教学楼、综合楼6.3万平方米,共投入资金2225万元。学校音体美劳及图书投资90.5万元,电教仪设备投资90万元,新增土地44.2亩,新置学生课桌凳6000套。全县中小学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初等义务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标准。1996年11月经省市两级检查验收团点查和面查,全县“普九”工作合格,获省教委颁发的“普九实验教育县”证书。
同时,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加强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加快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进程。九十年代先后投资新建了丹棱中学教学楼、综合楼,新(改)建了乡镇中、小学校舍,全县教育基础设施、校园面貌明显改善。1998年,投入320万元,完成丹棱职业中学新校址建设,修建了总面积达465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及配套设施,从根本上改善了丹棱职业教育条件。在加强全县中、小学校校园建设的同时,全县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也取得了明显成效,1999年,全县有9所学校新配微机270台,3所学校添置语音设备176座,建语音室3间。到2000年,全县装配微机学校达100 %。
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县委、县政府在努力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扫盲成果,加强成人教育和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把扫盲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和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结合起来,举办各类培训班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到2000年,全县有科技致富带头人20人,科技推广型人才110人,科技致富明白人近3000人,成为全县农村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的生力军,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八五”、“九五”时期,全县教育事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十年间,共为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人才2001名。到2000年,全县拥有种类学校142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2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68所,幼儿园60所,在校学生(含幼儿)26140人,教职工1353人。全县非文盲率达到99.68 %。
医疗卫生稳步发展
“八五”、“九五”期间,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丹棱县医疗卫生事业得到稳步发展,县、乡二级医疗机构进一步巩固,三级医疗、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发展和完善。防病治病、初级卫生保健、妇幼保健、疫情防治和爱国卫生运动等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到2000年,全县有各级医疗机构20个,其中农村卫生院12个,占全县乡镇数的100%;拥有医疗保健病床326张,每千人拥有医卫病床2张;各级卫生技术人员429人,其中医师171人、医士58人、护师90人、药师20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5人;农村村级医疗点146个,有乡村医生183人,基本做到村村有人搞医搞药搞预防,有效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看病难、住院难问题,有力地促进全县经济的发展。
在全县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于1991年4月发出《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通知》,1994年12月又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若干决定》。这两个文件的制定和出台,进一步完善了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促进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1992年全县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经省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的终末评审合格。继后,全县继续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初保”工作达标,进一步巩固初级卫生保健成果。在深化农村卫生改革中,全县加快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步伐,自1995年后,全县累计投入资金约250万元,先后为7个乡镇卫生院新建门诊综合用房4400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农村医疗环境,缓解了农村病员的看病需求与农村医疗机构设施之间的矛盾。1995年,相继制定了《丹棱县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试行办法》及《实施意见》,认真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保健试点和推广工作。2000年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健人数就达30634人。1995年,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推行了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整合农村卫生资源,使全县乡、村卫生组织达到“五统一”、“三不变”的规范化管理,促进了全县农村卫生组织的不断发展,此项工作得到乐山市卫生局的充分肯定,为全市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方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每年由县爱卫办牵头,认真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干部群众齐动手,清扫垃圾除“四害”,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创卫工作取得了实效。到2000年,全县累计建成省级卫生单位16个,市(地)级卫生单位51个,县级卫生单位163个。全县饮用安全卫生水159496人,占全县人口的98.5 %,改造卫生厕所32896户,占79.8 %。
九十年代,丹棱县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大对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控力度,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监测管理,坚持不懈地做好防疫、食品卫生、血防等工作。2000年,全县“五苗”接种44863人,全年无与计划免疫相关的疾病发生。全年体检了1053名食品从业人员,抽检食品6类91件,其合格率为97.8 %,卫生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 %。作为省政府综合治理血吸虫病试点县,全县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工作,采取“山、水、林、田、路、气、螺、病”综合治理,持续抓好全县血防工作。2000年,全县完成查螺面积108.3万平方米,灭光钉螺面积10.6万平方米,查病2.32万人次,全县血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1993年初,经省卫生厅川卫发[1993]10号文件批准,乐山市第三个血站——丹棱血站正式成立。县委、县政府征用6亩土地,投资150万元新建2300平方米的采血楼和综合楼,为血站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县血站成立后,积极发展献血员队伍,稳定血源,并加强对血源队伍的管理,彻底杜绝交叉献血现象,对医疗用血严格实行“三统一”管理,确保血源质量。1995年5月,经省卫生厅验收合格取得了采供血“许可证”。1996年5月,被评为四川省采供血机构先进单位。1997年,县血站率先在全县卫生系统实行了部分股份合作制,吸股30万元。是年引进美国百特公司的单采血浆机,改进了采血技术,进一步提高了采血质量。自1993年开始采血以来,到1999年,县血站登记合格献血员队伍6000余人,平均日采浆量100—120人次,累计为丹棱、洪雅两县提供临床用血86万毫升,为制药厂提供原料血浆20多万袋、成份用血2万毫升、压集红细胞2600毫升、洗涤红细胞400毫升,且无一例事故发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强县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努力提高全县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九十年代,全县先后投入近400万元资金,新建了县医院门诊大楼和内、外科住院楼、县妇幼保健站住院综合楼,增添了先进的医疗设备,使全县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和医疗手段明显改善和提高。1995年县医院被评为二级乙等医院,1999年县妇幼保健站达到一级甲等保健院标准。2000年,全县各级医疗单位门诊病人25.2万人次,入院病人治愈好转率达到95.6 %。
文体广电健康发展
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工作。通过十年的努力全县逐步形成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多层次文化活动网络,建成了覆盖全县的有线、无线广播电视网络。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文化体育活动,文化市场繁荣活跃,丰富了全县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建设。
为丰富丹棱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县委、县政府以挖掘弘扬传统民间艺术、举办文化体育活动等形式,加强全县文化体育工作。1993年,为弘扬丹棱民间唢呐艺术,举办了丹棱县首届唢呐艺术节。组织唢呐队参加乐山市“大佛节”、四川省“三青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对外展示了丹棱唢呐艺术。积极开展“校园唢呐”活动,培养唢呐艺术新人。唢呐艺术已成为丹棱特色文化。1993年,乐山市人民政府命名丹棱县为“唢呐之县”。在弘扬民间艺术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大力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健全文化活动网络。1994年12月,县委、县政府提出《关于开展创建四川省“文化先进县”和“特色文化之乡”活动的意见》,提出了发展全县文化事业的措施和办法。《意见》出台后,县委、县政府先后新修了县文化馆综合楼,改建和维修了一批乡镇文化站,改善了村级文化活动条件,促进了全县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丰富多采。1996年,举办了庆“五一”五牛杯大型群众巡游表演。1998年,同四川省歌舞剧院、四川省曲艺团联合举办了“心连心”文艺演出。1999年4月,举办了为期四个月的“西蜀之星”歌手擂台赛。全县文化工作取得较好成绩,1998年2月,丹棱县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化先进县”。2000年5月,成立了丹棱县第一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为今后的文化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同一时期,县委、县政府为增强人民体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加强“校园体育”工作,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体育事业的发展。1996年,成功举办了广泛参与的“五牛杯”全民健身运动会。1998年,组织游泳队代表眉山地区参加四川省第四届青运会,取得较好成绩。2000年,成功举办了“国土杯”蓝球赛和周末运动会。这些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九十年代,丹棱广播电视事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发展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在完善全县有线广播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无线电视和闭路电视网络建设。深入开展广电“村通”工程,努力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1994年,县委、县政府为改善全县广播电视收看效果,提高覆盖率,在双桥中山村凉风顶修建了电视差转台,该台电视发射机功率为100W,使全县电视信号覆盖率从50 %提高到90 %,同时还覆盖到洪雅中山、红星、新庙,眉山广济、三苏、伏龙等乡。
丹棱县有线电视建设从1986年开始起步,1989年,完成了城区闭路电视的联网工作。1992年,全县有线电视用户已发展到城区及周边农村,共有用户2300多户,传送中央电视台一、二套、四川电视台一、二套、西藏电视台及自办节目等六套电视节目。是年张场镇投资2万元率先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农村有线电视站,随后,石桥乡、杨场镇、仁美镇、双桥镇相继建立了有线电视站。1998年,全县开始实施广播电视“村通”工程。到1999年底,全县有9个乡镇开通了光纤有线电视,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在全县基本建成。截止2000年底,全县有县级广播电视台1个,乡镇广播电视站12个,通广播电视的村133个,广播电视村通率达到100 %,有线电视用户4100户,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达到330公里,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
丹棱县九十年代的历史,是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奋斗史,是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十年。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基本达到小康标准,顺利实现了再翻番奔小康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