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易地搬迁提升行动 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丹棱县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凝心聚力抓落实,全力以赴抓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2016年,丹棱采取统规统建的方式,在张场镇廖店村、岐山村、三合村、万年村4个省定贫困村建成了5个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了94户249人。
今年,丹棱大力实施易地搬迁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户居住条件,完善服务功能,增强脱贫户搬迁后奔康致富能力,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完成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907人,严格政策标准,科学倒排建房工期,合理调度搬迁资源,确保按期完工入住。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多措并举
让搬迁户稳得住、能致富
道路两旁,两列白墙黑瓦的房子相对而立;广场上,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整齐摆放;不远处,更有农资超市、日间照料中心、电商服务站等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近日,走进丹棱县张场镇廖店村,一幅幸福美丽新村的美好画卷呈现眼前。
在廖店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今年67岁的搬迁户胡学芬正在家中打扫卫生。干净整洁的房屋内,电视机、桌椅等家电家具一应俱全,十分温馨。
胡学芬一家原本住在廖店村一处破烂的土砖房里,旧房屋顶砖瓦破落,墙体裂痕明显,安全系数很低。今年春节前,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胡学芬一家五口搬进了新家——一所125平方米的小楼房,并在新家中过了一个热闹年。“打心底里满意,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帮助,我们住上了好房子,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胡学芬笑容满面地说。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即:解决搬迁户发展产业等后续问题,实现逐步致富。对此,丹棱县坚持把集中安置点与村级阵地和“1+6”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相融合,配套发展第三产业,变“安置点”为“服务点”,既解决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问题,又增强村级阵地的人气和活力,为搬迁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并对照脱贫“一超六有”标准,采取提供公益性岗位、产业扶持、就业培训、政策兜底、医疗保障、教育资助等多种方式巩固脱贫效果,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和胡学芬一家一样,今年春节前,易地扶贫搬迁户曾丽琼一家也搬进了新家。而搬进新家后,曾丽琼时常到村委会参加“农民夜校”技术培训,以期熟练掌握脆红李种植技术,种好家里的10余亩脆红李。
“通过技术培训后科学种植,现在果树长势不错,明年就要开始挂果了。”曾丽琼笑着说,有了持续增收的产业,她对未来充满希望。
据了解,廖店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安置了28户81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引领村民发展了1100亩脆红李、300亩核桃、1500亩茶叶,养殖长毛兔及肉兔共计2.5万只,山羊1100只,林下鸡8300只。今年,廖店村计划新发展脆红李300亩、茶叶30亩,进一步助推群众奔康致富。
严格把关
确保按期完成搬迁任务
在仁美镇高河村2组,一幢白墙红砖的新房子矗立在村道旁。走进新房,整洁的3间卧室,干净的客厅,厨房内电饭煲、电磁炉等餐具整齐摆放,洗手间内热水器、淋浴等一应俱全……70岁的李学芬一边领着记者参观,一边笑说,“对新房很满意,离原来住的地方就百余米,田地也离得不远,很方便。”
李学芬的两个儿子均有残疾,她和老伴也没有经济来源,一家四口的生活过得十分拮据,居住了近50年的旧土砖房更是破烂不堪。今年5月,通过精准识别,一家人在政府的帮扶下开始修建新房。考虑到李家产业位置以及一避二让三高“三原则”(即避开地质灾害威胁地段,让开水道、让开交通道路;在高坡、高地、高台选址),新房最终选址于离旧址不远的位置。
今年8月17日,在历时近3个月后,李学芬一家在自费不到1万元的情况下,搬进了新房。谈及当前的生活现状,李学芬干劲十足,“全靠政府政策好,否则我们一辈子也修不起房子,接下来,我还要种一些大雅柑、不知火、藤椒等,好好经营,相信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今年,丹棱进一步精准识别,严格执行落实相关政策要求,注重落实搬迁对象后续脱贫措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序推进。科学选址设计,确保民居室内现代化、室外生态化;加强制度保障,建立目标责任制、进度通报制、督察问责制等;严守政策红线,严把住房面积、自筹资金、拆旧复垦三条红线,严把质量安全、资金安全、风险防控三条底线;创新攻坚方法,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要求,高标准组织、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三个高标准”推进。据了解,仁美镇今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共13户28人,目前已全部完成。而截至8月底,丹棱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已开工244户694人,开工率76.5%;已建成170户491人,建成率54.1%;已搬迁入住79户219人;已完成投资3190万元。
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丹棱县将继续严格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求,进一步增添措施、细化方案,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抓宣传引导、抓项目推进,确保按期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