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     眉山市委市政府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大雅讲坛>>正文
大雅讲坛

大雅讲坛学习资料9-10

2016-11-18 14:15
  文章来源:

领导讲话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61021日)

习近平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到了危急关头,中国革命到了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

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10月至1936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代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向领导红军创造这一历史伟业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向在长征中浴血奋战和在各地坚持革命斗争的红军指战员,向当年支援红军长征的各族人民特别是各革命根据地人民,向所有健在的红军老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提议,全体起立,为在长征途中和在各地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默哀!

同志们!

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80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这个伟大理想前行。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队伍和游击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争。西北地区红军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一起打破了敌人的重兵“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安置在西北创造了条件。东北抗日联军、坚持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党组织以及党领导的各方面力量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都为长征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长征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坚不可摧的。

——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凶恶残暴的追兵阻敌,面临着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还面临着同党内错误思想的激烈斗争。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

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在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得出的真理。

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基础上全党的空前团结、红军的空前团结。没有这种思想上政治上的大团结,中国革命胜利是不可能实现的。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我们党在思想上不断成熟,成为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成为中国革命赢得最后胜利的中坚力量。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面对正义和邪恶两种力量的交锋、光明和黑暗两种前途的抉择,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

长征途中,我们党高举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大旗,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汇聚起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强大力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真正抗日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是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的正确道路。

长征的胜利,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巩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牢牢扎根在人民之中。

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是方向和道路的胜利。长征的过程,不仅是战胜敌人、赢得胜利、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而且是联系实际、创新理论、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长征出发前,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他根据地也遭受挫折,中国革命面临着方向和道路的抉择。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长征途中,我们党通过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成功把解决生存危机同拯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把长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征的胜利,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使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新的落脚点,找到了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前进新的出发点。从长征的终点出发,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新画卷。

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中心,推动一大批革命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革命的火种在神州大地渐成燎原之势,有力推动了新的革命高潮到来。

同志们!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80年来,世界范围内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和研究层出不穷,慕名前来寻访长征路的人络绎不绝。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

同志们!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同志们!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加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巩固和发展,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过的新长征之路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

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邓小平同志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永远为了真理而斗争,永远为了理想而斗争。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坚定理想信念,就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让真理武装我们的头脑,让真理指引我们的理想,让真理坚定我们的信仰。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把握正确前进方向;只有立足实际、独立自主开辟前进道路,才能不断走向胜利。长征走过的道路,不仅翻越了千山万水,而且翻越了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的错误思想障碍。长征给我们的根本经验和启示,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指引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点,不仅已经在理论上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且在实践上也被证明是正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是说就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了,我们必须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充满蓬勃生机活力。同时,我们要永远记住,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完善和改进,都是在既定方向上的继续前进,而不是改变方向,更不是要丢掉我们党、国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也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

在新的长征路上,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我们一定要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增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以及各方面的团结,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坚决反对任何破坏统一和团结的分裂活动。我们要凝聚起全体人民智慧和力量,激发出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让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迸发出来的磅礴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一个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于时代潮头,紧扣新的历史特点,科学谋划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坚定不移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长征走的是高山峻岭,渡的是大河险滩,过的是草地荒原,但每一个行程、每一次突围、每一场战斗都从战略全局出发,既赢得了战争胜利,也赢得了战略主动。这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智慧。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抓住战略重点,实现关键突破,赢得战略主动,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颠覆性危机,维护好发展全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心一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不断把完成总任务的历史进程推向前进。发展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不断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强大物质基础。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高举改革旗帜,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党和国家事业始终充满创造活力、不断打开创新局面。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人民军队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长征锻炼了人民军队,长征磨练了人民军队,长征成就了人民军队,长征开启了人民军队发展的新起点。长征是人民军队的光荣,光荣的人民军队必须永远继承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和优良作风。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坚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深入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要紧紧扭住政治建军不放松,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永远做红军的传人,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努力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要紧紧扭住改革强军不放松,坚定不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紧紧扭住依法治军不放松,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实现治军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要紧紧扭住备战打仗不放松,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快提升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要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更好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要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要加强国际军事安全合作,积极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全军要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担负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大责任。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同志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

在新的长征路上,全党同志都要自觉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竭尽全力完成党交给的职责和任务,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我们党永远同人民在一起、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民族复兴梦想越接近,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党的建设。安不忘危,才是生存发展之道。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同志们!

长征胜利8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这一代人,继承了前人的事业,进行着今天的奋斗,更要开辟明天的道路。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来源:新华社)


时事要闻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新华社北京1031日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情况汇报,推动改革发展和民生改善政策措施切实落地见效;确定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相关实施细则,促进政府施政更加透明高效。

会议指出,督查是促发展的“利器”。在过去两年开展全国大督查的基础上,近期国务院再次对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30个国务院部门、单位开展督查。总的看,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各项部署,在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推动“双创”、培育发展新动能、破解民生难题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发现一些突出问题:一些“放管服”和其他重点领域改革措施在有些地方和部门落实不到位,部分重大建设进度慢,一些地方民间投资、创业创新存在制度约束,脱贫攻坚、环境治理等民生工作仍有不少“短板”等。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抓住后两个月关键时期,切实整改督查发现的问题。一是强化工作落实责任机制,认真研究督查中各方提出的意见建议,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重点问题,围绕推进重大建设、吸引民间投资促进医养结合等新兴产业发展和保障房、扶贫、医保等重大民生事项,提出有效解决办法,促进供给结构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二是各级政府要克服重发文轻落实现象,进一步整治“文山会海”。三是加强政府系统纵向、横向协调,加快各类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防止相互掣肘影响发展。会议强调,为确保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必须注重发挥各方积极性,坚持赏罚分明,建立健全容错机制,鼓励各地干事创业。对抓落实有力有效的地方和部门要推广其经验,并将对地方的激励措施从去年的6项增加到24项,在改革试点、财政投入、项目布局、融资发债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和支持。对不作为、乱作为的,要依法依规严肃问责。推动各地区、各部门铆足干劲、真抓实干,全面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为明年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会议认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进政务公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行政效能,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增强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会议确定,一是将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的要求稳步有序纳入政务活动各环节。在全国选取100个县,围绕土地利用规划、拆迁安置、环境治理、扶贫救灾、就业社保等开展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各部门要就本行业本系统主动公开的内容、主体、时限、方式等编制目录并动态更新。二是强化政策解读。地方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发布权威信息,同时要发挥专家学者等作用,准确阐释政策,为群众解疑释惑。三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特别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市场预期和突发公共事件等重点信息,有关地方和部门要及时主动发声。对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重大问题,研究解决或调查处置情况要及时公布。四是加强政府网站等平台建设,注重运用全媒体手段,扩大政务信息覆盖面和影响力。五是拓宽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的渠道。国务院部门和省级政府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法规规章、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扩大公众参与度。建立健全公众代表、专家、媒体、利益相关方等列席政府有关会议制度。建立政务公开效果评估机制。使政务服务更加透明高效。

(来源:《人民日报》)■

四川省委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本报讯(记者 林凌)1029日,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

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部署要求,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以坚如磐石的意志和抓铁有痕的决心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深入,巩固发展我省良好政治生态。

通知指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准则》《条例》之中。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一年来党和国家工作,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深刻阐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深入回答管党治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作出总体部署。讲话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的行动纲领,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精神实质。

通知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要准确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显著成就,准确把握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宝贵经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考量,准确把握《准则》《条例》的重点内容,准确把握新老《准则》的有机统一,准确把握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举措,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的总体部署,准确把握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重要要求。

通知强调,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党委(党组)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组织学习、全面准确宣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要分层次组织学习,精心制定方案,突出领导示范。要分阶段扎实开展宣传宣讲,在全会结束到明年春节的第一阶段,全方位、大力度宣传阐释全会精神,迅速形成规模、形成声势;在明年春节到党的十九大召开的第二阶段,加强深度新闻宣传和理论研究阐释,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引向深入。

通知要求,统筹做好当前重点工作,推动脱贫攻坚、稳定经济增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合作、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绿色发展、全面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等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确保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明年开局奠定良好基础。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坚定信心、奋发进取,立足本职、做好工作,坚定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来源:《四川日报》)■

理论学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610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61024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7人,候补中央委员151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习近平就《准则(讨论稿)》和《条例(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要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苦干实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全会高度评价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就,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全会总结了我们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为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有必要制定一部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

全会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着力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全会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

全会提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

全会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也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全党必须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必须把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全过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考察识别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首先看是否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态度暧昧,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

全会提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全会提出,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必须严明党的纪律,把纪律挺在前面,用铁的纪律从严治党。坚持纪律面前一律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党内决不允许存在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如实向党反映和报告情况,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反对隐瞒实情、报喜不报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不准以任何理由和名义纵容、唆使、暗示或强迫下级说假话。党内不准搞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对领导人的宣传要实事求是,禁止吹捧。党的各级组织必须担负起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责任,坚决防止和纠正执行纪律宽松软的问题。

全会提出,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全党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决不允许在群众面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决不允许当官做老爷、漠视群众疾苦,更不允许欺压群众、损害和侵占群众利益。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解决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对一切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行为,要严肃问责追责,依纪依法处理。

全会提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是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任何组织和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以任何理由违反这项制度。各级党委(党组)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发扬民主、善于集中、敢于担责,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坚决执行党组织决定。

全会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重要基础。党内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必须执行党章党规确定的民主原则和程序,任何党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压制党内民主、破坏党内民主。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党的各级委员会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保障全体党员平等享有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任何党组织和党员不得侵害党员民主权利。畅通党员参与讨论党内事务的途径,拓宽党员表达意见渠道,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党员有权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纪违法的事实,提倡实名举报。

全会提出,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党的各级组织必须自觉防范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种种偏向。党的各级组织要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坚决禁止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行为,坚决禁止向党伸手要职务、要名誉、要待遇行为,坚决禁止向党组织讨价还价、不服从组织决定的行为。任何人都不准把党的干部当作私有财产,党内不准搞人身依附关系。规范和纯洁党内同志交往,领导干部对党员不能颐指气使,党员对领导干部不能阿谀奉承。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

全会提出,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必须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增强党的意识,时刻牢记自己第一身份是党员。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坚持谈心谈话制度,坚持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必须强化组织观念,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个人有关事项必须按规定按程序向组织请示报告。

全会提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不懈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党员、干部必须严于自我解剖,对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剖析原因,认真整改。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对各种不同意见都必须听取,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从谏如流、敢于直言。

全会提出,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也不允许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要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对涉及违纪违法行为的举报,对党员反映的问题,任何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不准隐瞒不报、拖延不办。涉及所反映问题的领导干部应该回避,不准干预或插手组织调查。

全会提出,建设廉洁政治,坚决反对腐败,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务。必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准则,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禁止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家属亲友谋求特殊照顾,禁止领导干部家属亲友插手领导干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插手人事安排。要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全会强调,党内监督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尊崇党章,依规治党,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全会指出,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各级党组织应当把信任激励同严格监督结合起来,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党内监督要贯彻民主集中制,依规依纪进行,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

全会强调,党内监督的任务是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重点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保证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保证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是遵守党章党规和国家宪法法律,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党的干部标准,廉洁自律、秉公用权,完成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部署的任务等情况。

全会指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建立健全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

全会强调,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全面领导党内监督工作。党委(党组)在党内监督中负主体责任,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常委会委员(党组成员)和党委委员在职责范围内履行监督职责。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要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党的工作部门要加强职责范围内党内监督工作。党的基层组织要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党员要积极行使党员权利,加强对党的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

全会强调,各级党委应当支持和保证同级人大、政府、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对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依法进行监督,人民政协依章程进行民主监督,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要支持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批评、建议。要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全会强调,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必须全党一起动手。各级党委(党组)要全面履行领导责任,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全会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全会认为,召开党的十九大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党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奋发进取,进一步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特别是要切实做好思想理论准备工作、组织准备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赵宪庚、咸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王珉、吕锡文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范长秘、牛志忠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王珉、吕锡文、范长秘、牛志忠开除党籍的处分。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本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来源:新华社北京1027日电)■

习近平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要论述摘编

今年2月,党中央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各级党组织要履行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体责任,坚持区分层次,突出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深化党内教育,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并就此多次作出重要讲话。本网对习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进行整理和归纳,方便广大党员干部在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学习领会。

【首要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于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起到了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部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坚定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保证全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我们党始终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习近平对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167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

——2016628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抓好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论上的坚定保证行动上的坚定,以思想上的清醒保证用权上的清醒,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

——201341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2012111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总体要求:基础在学,关键在做】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突出问题导向,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要整顿不合格基层党组织,坚持和落实行之有效的制度。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改革创新精神补齐制度短板,真正使党的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严起来、实起来。

——习近平对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20167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我们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20167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

——2016628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各级党委要加强班子建设,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建强基层党组织,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

——2016627日,习近平在八一前夕视察陆军机关时的讲话

【学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今年党的建设的一件大事,各级党组织务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取得实效。“两学一做”,基础在学,首先要学好党章。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依据和总遵循,也是全体党员言行的总规矩和总遵循。全党学习贯彻党章的水平,决定着党员队伍党性修养的水平,决定着各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水平,决定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水平。不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党员,要做合格党员,学习贯彻党章都是第一位的要求。

学习党章是全体党员的基本功,这个功课要经常做。学习党章不仅要原原本本学、反反复复学,做到知其然,而且要联系实际学、深入思考学,做到知其所以然。要联系党的历史和今天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承担的历史使命的实际,联系党的理论发展和今天坚定理想信念的实际,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和今天做好各项工作的实际,联系党的性质宗旨和今天更好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联系党员义务权利和今天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实际,联系党的纪律规矩和今天解决好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实际,深入思考党章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要求是哪些、怎样身体力行,深入思考对照党章自己哪些没做到、应该如何提高,深入思考全面从严治党还有哪些环节需要加强、哪些制度需要完善。要通过这样的学习,把党章融会贯通,做到学而懂、学而信、学而用。

——2016424日至27日,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的讲话

党性教育首先要学好党章。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根本行为规范,认真学习党章、熟悉掌握党章是党员应尽的义务。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专门发表一篇文章,讲学习贯彻党章的重要性。要引导各级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真正使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151211日,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也是全党同志的应尽义务和庄严责任,对强化全党党章意识,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要以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颁布为契机,在全党兴起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的热潮。

要把党章学习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通过日常学习、专题培训等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党章。要把学习党章作为各级党校、干校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必备课程。要把检查学习和遵守党章情况作为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使全党同志对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的模范。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走上新的领导岗位的同志要把学习党章作为第一课,带头遵守党章各项规定。凡是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凡是党章规定党员不能做的,领导干部要带头不做。

——20121116日《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

【牢记党规党纪:守住为人做事基准和底线】

要立规明矩,把纪律规矩立起来、严起来,使各项纪律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防止出现“破窗效应”。要以上率下,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做起,从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做起,从高级干部做起,对党绝对忠诚,模范遵守党章,严格按党的制度和规矩办事,夙兴夜寐为党和人民工作,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都不破坏党的制度和规矩。

——2016628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各级党校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20151211日,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党规党纪是对党章的延伸和具体化,学好了党规党纪,就能弄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引导学员认真学习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强化学员党的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着力引导学员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党章和党规党纪约束自己的言行。

——20151211日,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要坚持问题导向,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要针对现阶段党纪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加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次修订的条例将纪律整合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其中政治纪律是打头、管总的。实际上你违反哪方面的纪律,最终都会侵蚀党的执政基础,说到底都是破坏党的政治纪律。因此,讲政治、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远排在首要位置。要抓住这个纲,把严肃其他纪律带起来。

——2015108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一百一十九次会议关于审议中国共产党廉政准则、党纪处分条例修订稿时的讲话

要在全党开展法规制度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懂法纪、明规矩,知敬畏、存戒惧,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

——2015626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要坚持依法治国、依规治党,把纪律和规矩挺起来、立起来,严格按照纪律和法律的尺度,把执法和执纪贯通起来,使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真正得到落实。

——201564日,习近平在听取二〇一五年首轮专项巡视汇报时的讲话

纲纪不彰,党将不党,国将不国。要在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中进一步重申,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任何人都不得违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搞“独立王国”、自行其是,任何人都不得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胡作非为,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徇私枉法,任何人都不得把司法权力作为私器牟取私利、满足私欲。党纪国法的红线不能逾越。

——20152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加强理论武装,统一思想行动】

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坚守“三严三实”,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

——20167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大家要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领悟,不断参透,做到学有所得、思有所悟,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2015112日,习近平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

——2013123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0138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做合格共产党员:对标“四讲四有”】

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20167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习近平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

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要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2014318日,习近平在听取河南省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的讲话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201439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十分重要,只要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就会很有力量,我们国家就会很有力量,我们人民就会很有力量,党的执政基础就能坚如磐石。

——2013711日至12日,习近平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

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

——20133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

——20131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严格组织领导:强化层层落实责任】

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主体责任,要抓紧抓实抓好。各级党组织书记要管好干部、带好班子,也要管好党员、带好队伍,掌握抓党员队伍建设的方法要求。要坚持区分层次,及时指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防止走过场和形式主义。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学习教育中作出表率,紧密联系领导工作实际,学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要求更严一些、更高一些,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

——习近平对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十八届六中全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里程碑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订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这在我们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制度化方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式的意义。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走95年的奋斗历程表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我们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保证。“我们的党,不是家族团体,也不是同业工会,而是在共同思想基础与共同政治纲领上团结起来的革命的政党。”在执政的条件下,对拥有88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定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证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任务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这是我们党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诱惑也随之而来,与党性原则发生矛盾,造成党员心理上的强烈反差,严重影响到党内生活的正常进行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这种反差具体表现为: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金钱至上”观念与奉献精神的冲突;市场经济的趋利倾向导致部分党员入党动机功利化等等。要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严肃党的政治生活,是克服目前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的需要。目前,在党内政治生活方面,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的问题比较普遍。党内政治生活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在一些地方变成了“钝器”,对问题触及不到、触及不深,就像鸡毛掸子打屁股不痛不痒,有的甚至把自我批评变成了自我表扬,相互批评变成了相互吹捧。长期以往,会涣散党心、冷了人心。目前,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待加强,部分党员先锋队意识淡化,组织纪律性不强,发挥作用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就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严肃党的政治生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要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就是对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经验的总结,是落实制度建党的重要举措。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严肃党的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的要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关键在做到严和实,以自我革新的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勇于担当的精神书写全面管党治党的崭新篇章!

(来源:光明网)■

积极做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者

——关于领导干部新发展理念认识的调查报告

杨国华郑金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推动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成为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对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水平,直接关系到五大发展理念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落实效果。20164月至7月,我们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在校学员中进行了一次题为“领导干部五大发展理念认识”的问卷调查。调查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领导研究院组织,对象为400名厅局级干部,其中男性315人,女性85人;来自党政机关302人,来自事业单位58人,来自企业40人。问卷共19道题目,其中18道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题目,1道为开放式题目。通过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领导干部特别是厅局级领导干部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认识。

1.总体性认识基本准确

为全面了解领导干部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总体性认识,我们从领导干部对五大发展理念总体定位、基本内涵、预期成效的认识等方面开展分析研究。

(一)对五大发展理念总体定位较为准确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对于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期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发展行动的先导这一观点,共有400人做出回答,选择非常赞同的347人,占87%;选择赞同的35人,占9%;选择比较赞同的14人,占3%;选择不赞同的4人,占1%

“十三五”时期既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时期,又是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的关键时期。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共有397人做出回答,选择总方略与第一要务的关系的318人,占80%;选择并列关系的21人,占5%;选择包含关系的35人,占9%;选择其他的23人,占6%

(二)对五大发展理念基本内涵的认识较为一致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发展理念的继承、丰富、完善和发展,集中反映出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关于不符合五大发展理念内涵要求的说法,共有398人做出回答,选择“五大发展理念以问题为牵引,贯穿鲜明的问题导向”的3人,占1%;选择“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改造和升级”的12人,占3%;选择“五大发展理念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的3人,占1%;选择“五大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是对立的”的380人,占95%

五大发展理念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既相对独立,有着自身的特定内涵与要求,又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同组成不可分割的新发展理念这一整体。关于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间的关系,共有399人做出回答,选择相互支撑的346人,占87%;选择相互独立的21人,占5%;选择目标不一的4人,占1%;选择其他的28人,占7%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动力转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才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关于领导干部对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认识情况,共有400人做出回答,选择普遍接受的325人,占81%;选择较为普遍接受的52人,占13%;选择不太接受的19人,占5%;选择不接受的4人,占1%

(三)对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预期成效充满信心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对于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部署,共有400人做出回答,选择很正确的356人,占89%;选择正确的37人,占9%;选择比较正确的7人,占2%;无人选择不正确。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对于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预期成效,共有400人做出回答,选择很有信心的226人,占57%;选择有信心的87人,占22%;选择比较有信心的78人,占19%;选择没信心的9人,占2%

2.贯彻落实面临障碍

尽管领导干部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总体把握较为准确,但对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和行动仍然存在一定偏差。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既要靠领导干部的自觉努力,也需要制度和措施的保障。当前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还面临着体制机制障碍、配套性措施乏力等阻力。

(一)领导干部对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和行动存在一定偏差

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领导干部应当确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关于周边领导和同事对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状况,共有398人做出回答,选择认识理解全面深刻的68人,占17%;选择认识理解较为正确的112人,占28%;选择认识理解一般的136人,占34%;选择认识理解存在偏差的82人,占21%

在一些领导干部中,既有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也有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无所适从、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存在素养和能力不适应的问题。对于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共有391人做出回答(可多选),按照被选次数多少排列,分别是“不会为不善为”(203次),“认识不一致”(166次),“等待观望”(103次),“无所适从”(68次),“不作为乱作为”(42次)。

(二)制约五大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

当前我国创新发展面临着不少的阻力,妨碍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关于如何认识制约创新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共有399人做出回答,选择体制机制障碍的242人,占61%;选择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75人,占19%;选择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不足的60人,占15%;选择新兴技术与产业难以培育的22人,占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的“蛋糕”不断做大,部分群体和部分地区实现了率先富裕,但在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上仍离人民群众的期待有不小差距。关于如何认识制约共享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共有398人做出回答,选择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206人,占52%;选择民生改善效果不佳的88人,占22%;选择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67人,占17%;选择扶贫工作难度大的37人,占9%

由于中国的改革采取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经过30多年的推进,今后改革的任务将更为艰巨。坚持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对于在实践中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最大障碍,共有393人做出回答(可多选),按照被选次数多少排列,分别是“体制机制束缚”(238次),“思想观念落后”(197次),“社会利益结构固化”(134次),“人才缺乏”(99次),“工作推进不利”(78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37次)。

(三)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配套性措施有待加强

中央去年颁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干部教育培训能够系统提升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推动发展的本领,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措施。关于受访者自去年以来参加有关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培训效果,共有390人做出回答,选择很明显的86人,占22%;选择明显的92人,占24%;选择比较明显的126人,占32%;选择不明显的86人,占22%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描绘了未来5年我国的发展蓝图。把蓝图变为现实,关键在抓落实。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强对各单位、各地区制定“十三五”规划中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情况的督察,确保能不折不扣落实围绕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具体措施和指标。关于所在地区或单位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五大发展理念的落实情况,共有386人做出回答,选择很好的40人,占10%;选择好的145人,占38%;选择一般的133人,占34%;选择不太好的68人,占18%

3.提升认识和能力十分紧迫

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对于实践中贯彻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五大发展理念的落实效果。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提升他们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和能力。

(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学习、研究和宣传

从理论层面看,发展观是关于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具有总体性、指导性与引领性,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观不科学、不正确,必然导致发展认识与行动出现偏差。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表现形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着眼于社会的整体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全面系统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与经验,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途径、发展条件等问题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领导干部应该系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学习和研究,自觉克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潮流,做到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发展问题,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提升领导发展的思路和水平;从实践层面看,随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拓展,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比不发展时的问题不仅数量更多,而且内容更加复杂。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有助于领导干部全面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程与经验,客观把握当前发展形势与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加深对新发展理念的历史背景、精神实质、实现途径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现阶段大逻辑的理解认识,找准当前发展定位,从而在工作中自觉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二)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系统加强五大发展理念教育

干部教育培训是系统提升领导干部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的战略性举措。调查中,关于受访者自去年以来参加有关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培训效果,选择不明显的人数与选择很明显的人数持平,均占22%。可以看出,目前开展的有关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培训效果有待提升。因此应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系统加强五大发展理念教育,提升教育培训效果。一方面可以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举办相关专题培训班次。如针对创新发展,举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题研讨班,围绕创新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如何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讨促进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在培训组织实施上,灵活运用专题讲授、现场教学、互动研讨、经验交流、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在所有的培训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五大发展理念有关内容,推动五大发展理念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员头脑。引导学员在学习中将五大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固树立理想信念,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增强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更高水平与更有成效地谋划发展、推动发展、引领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工作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通过干部教育培训,搭建交流研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经验的平台。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调研和信息反馈机制建设,对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及时进行提炼和总结,帮助学员从实践层面准确深入掌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精髓要义,为其他地区和部门推进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提供借鉴和参考,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

(三)提升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指人在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时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的水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迈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正在调整,社会利益格局更加复杂,思想观念更加多元,需要领导干部具备较高的思维品质,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推动发展。一是提高领导干部的辩证思维水平。要从五大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出发,做到整体推进、相互促进;要突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工作重点和突破口,抓住主要矛盾,力求取得实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地实际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不搞“一刀切”和“一锅煮”;二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调查中,关于如何认识制约开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选择理解运用国际经贸法律规则本领不强的人数最多,占到51%。可以看出,开放发展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理解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统筹国际国内发展的水平。领导干部应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进一步提升运用法治思维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三是提高领导干部的底线思维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们还有许多短板问题没有解决,如产能过剩、金融风险、环境污染等问题,任何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都可能“拖后腿”“留尾巴”,耽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因此要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化解各种风险的体制机制,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类矛盾,集中力量将五大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四)将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紧密结合起来

学习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两学一做”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当前全国上下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深化认识、加深理解、相互促进。一是要突出问题导向。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关键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过硬的工作作风。当前形势下,一些地方存在着有些党员干部精神不振、消极懈怠,在实际工作中畏难怕事、敷衍塞责,遇到困难和风险绕着走,缺乏啃硬骨头、钉钉子精神的现象。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严格依照党章的规定要求,全面学习系列讲话,深入把握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总体部署和战略方向,始终保持干事创业、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做到能作为、勇作为、善作为,做合格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破解改革发展难题,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将五大发展理念扎扎实实落到实处;二是要突出实际效果。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可以在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目标与要求,认真学习领会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贯穿始终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政治自觉。

(杨国华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领导研究院博士;郑金洲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领导研究院院长,来源:新华网)■

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熊若愚何忠国

20167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近日,围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习时报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四位教授。

学习时报:为什么说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和人民的幸福线,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何现实意义?

韩庆祥:可运用结构分析法,从总体上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它抓住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中心,是“主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两个基本点,是“两个基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规范和秩序,坚持改革开放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动力、活力。它既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又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旗帜、方向、道路,其目的是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党的基本路线是人民的幸福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能为实现人民幸福奠定物质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政治保障,坚持改革开放能为实现人民幸福注入推动力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党的基本路线由于涉及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强大动力、发展空间、政治秩序,因而它是保证当代中国取得成功的根本秘笈。其次,党的基本路线是新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新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又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发展。

谢春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长时间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在1987年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的。我理解,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是因为实践充分证明了其正确性,它带来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四十年间,国家政治社会基本稳定,经济高速甚至超高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了这一基本路线,包括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7年党的十三大前,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基本路线,但事实上是这样做的。二是今天存在动摇甚至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错误思潮,强调坚持这一基本路线有着鲜明的针对性。西化思潮贬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迷信西方的制度,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僵化思潮夸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正确指出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怀疑甚至反对改革开放。中国的成功经验和有些国家不成功的教训,都说明这两种思潮是错误的,有害的。为国家和人民负责,就必须抵制和反对这两种错误思潮。

刘海涛:人们创造劳动的动机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美好的愿望与历史的结局能否实现最大限度的吻合取决于道路的选择。在中国,作为道路的另一种说法,党的基本路线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它凝聚着我们党对基本国情、战略目标、发展动力、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正是在这条路线指引下,当代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崭新变化,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人们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它是国家的生命线和人民的幸福线。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现实意义在于,把握基本国情,明确发展目标,防止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秦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创造,就是作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并据此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基本路线是党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使我们对于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如何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排除前进道路上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有了更加明确的根本遵循。对一个党和国家来说,在经历了各种艰难曲折之后,最懂得什么最值得珍惜。因此,党的基本路线才被视为国家的生命线和人民的幸福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党和人民对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它使我们党和人民的方向坚定,目标明确,能够在各种风浪中处惊不乱,稳住阵脚。

学习时报:为什么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怎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韩庆祥:可运用过程分析法,来认识和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1978年改革开放算起,可把我国历史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两大时期:欠发展时期和发展起来以后时期。在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总体上属于欠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一个首要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做大“蛋糕”、追赶西方,实现由穷国向大国飞跃。这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尤其是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后,我国从总体上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起来以后”时期。这一时期,我国首要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由大国成为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这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成为其战略根基。在当今,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认识上,要根据“三个没有变”,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思维方式上,要根据当今我国发展起来整体转型升级的历史新特征新要求,正确把握、处理好物与人的关系,正确把握、处理好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与创新驱动的关系,通过“人”和创新驱动的方式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在实践上,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落实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谢春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清了执政党的使命。中国人民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被人民所抛弃,跟经济建设、人民生活长期搞不上去有很大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要在认识上高度重视。经济建设是解决民生问题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是搞好其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其重要性怎么估量都不过分,任何时候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要有科学的理念和方法。经济建设的环境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有相应的对策。单就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看,因为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变化,我们就得不断提升发展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今天,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自觉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刘海涛:经济建设,在我们党的思想体系中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设,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前提,社会状况和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本身。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阶段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度,更需要我们党领导人民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其赖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兴国之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做到这一点,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并且找到一条有利于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现实途径。现阶段,重点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面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

秦刚: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存在,决定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发展首先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升到国家大政方针上,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据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活动满足人类需要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从社会发展整体来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保障,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都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经济发展为后盾、为依托。经济搞不好,发展不起来,其他方面的发展都难以长久维系。国家昌盛,人民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学习时报:为什么要坚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怎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韩庆祥:可运用政治优势分析法,来认识和把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之所以要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是基于我们党和国家所具有的政治优势。当今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个最大优势,是政治优势。这一政治优势集中体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上。四项基本原则涉及到我们党和国家在政治上的道路、政体、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是管根本、管方向、管立场、管旗帜、管道路的,旗帜、方向、道路决定党和国家的命运。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有助于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怎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认识上要到位。要清醒认识到“讲政治”是我们党的优势,这种政治优势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还要清醒认识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十分重要,可以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二是在实践上要到位。着力在关键部位、关键点、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从党员干部、理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抓起,要从党组织、党校、高校及意识形态部门、文化部门、媒体网站平台抓起,要从话语体系建设抓起。

谢春涛: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立国之本,是因为这些原则决定着我们党的旗帜、国家的性质、政权的归属、社会的取向。这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前进的共同政治基础,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证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中坚持,要靠发展来坚持。我们党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含义;坚持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又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使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坚持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又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和改善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一领导体制,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地避免政治上的争拗和内耗,保持政治稳定和政策连续性,还有决策的高效性和很强的执行力。

刘海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实际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所谓“立国之本”是说,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我国的社会性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发展方向和价值追求。也正是因为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才使我国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其为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赋予其与时代特征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崭新内涵,重点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今天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当代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有机统一,并处理好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处理好四项基本原则自身之间的关系。

秦刚: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国家体制、党的领导地位、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全党团结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的政治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我们的改革和发展事业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团结稳定的环境以及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可靠的保证。

学习时报:为什么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怎样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韩庆祥:需要运用整体转型升级分析法,来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在我国欠发展时期,为实现我国由穷国向大国的历史飞跃,我们党注重改革开放;当今,在我国发展起来整体转型升级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一步实现由大国向强国的历史性飞跃,我们党还应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实现由我国改革的1.0版向改革的2.0版跃迁。这种跃迁,主要体现在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目标、方法论、领域和水平上。改革开放初期的改革,虽然也有设计,但总体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出发点落脚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重点是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找容易改的先改;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则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深化改革,是治本性改革,它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就把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到科学化水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开放总体上是低端的,主要特点是用市场换技术、引进外资等。当今我国所要扩大的开放是高端开放。这种开放要把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把实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作为主要抓手,既注重“引进来”,更注重“走出去”。

谢春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是因为改革开放使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步。坚持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使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得到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政府税收、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对外开放则带来了外国的资金、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带来了人类文明共同成果,带来了外国的资源能源,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中国主动加入全球化竞争,发挥了劳动力价格低廉、市场广大等比较优势,还发挥了后发优势,以市场换技术,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在高铁等领域赢得了世界领先地位。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天的改革开放,面更宽更广,问题更多更难,我们要以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来推进改革开放。

刘海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但受社会制度的决定,其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具有非对抗性,完全可以通过改革的途径加以解决。执政党领导人民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同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社会发展动力不仅来自特定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也产生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文明间的交往。社会主义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并且需要通过对外开放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深化改革,需要抓住当前制约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找到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所在;扩大开放,需要把握时代主题,处理好与不同社会制度和文明之间的关系。

秦刚: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摆脱僵化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通过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摆脱封闭状态,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紧密联系。有了这样的结合与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全面贯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方式,解决了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的加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更加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以更加自信的胸怀面对世界,在求同存异、互相比较借鉴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促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

(来源:《 学习时报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创新

冯颜利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升到新高度,在腐败治理的态度、体制机制构建以及具体方式方法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的重大成效。

一、理念创新:铁腕反腐且强调思想建党与反腐防腐两手抓

随着党情、国情、世情的新变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呈现出了新的态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政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因此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态度异常坚决,力度前所未有。总书记曾反复强调思想建党的重要性,“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也多次论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都反映出新一届中央政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态度和决心。

二、制度创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1.创新、完善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新一届政府特别强调法治反腐,注重依照法律制度、法治方式和法治体制机制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使得腐败治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2.党委、纪委、政府合作共抓共管,构建有效的腐败治理体制机制

第一,突出党委的主体责任

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党委的“主体责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对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管理、纠正;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对执纪执法机关工作的支持以及做好廉洁从政表率。

 第二,明确纪委的监督责任

我国现存的双重领导体制总体有效的同时,也有同级监督存在忌讳和不便、无法对地方一把手腐败有效监督等问题。“明确规定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这种体制安排有效地强化了纪委的权利制约和监督效果。

第三,发挥政府等权力部门的主动作用

党委、政府、纪委齐抓共管,政府等权力部门也必须主动承担治理腐败的责任,将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内化进日常工作,扭转了原来“反腐倡廉只是纪委的事”的职责错位和观念误区,可以有效发挥权力行使主体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优势。

三、方法创新: 抓早抓小,常抓不懈,老虎苍蝇一起打

1.从小处、细处着手

所谓从小处细处着手即是从具体问题抓起,从小事情、具体的事情上切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抓从从小处、实处抓起, 循序渐进。通过从小处、细处入手,积小赢为大胜,有效遏制了贪污腐败之风,树立了党的威信,赢得了党心民心。

2.反腐倡廉重在“常”、“长”二字

“ 常”、“长”二字,深刻揭示了反腐倡廉、治理腐败的内在客观规律。“常”字强调的是要将反腐倡廉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常态,“长”字强调的是对于腐败问题要持久抓、反复抓、长期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抓长、长抓,持之以恒,使腐败治理长效化。

3.抓早抓小、严管厚爱

过去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在贪污腐败的邪路上越走越远,在贪腐的泥沼中愈陷愈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党组织提醒不够、教育不力,对党员干部从小问题上、细节处从严要求,早发现、早提醒,既可以有效地预防腐败,也是对党员干部的关爱和负责任的表现。

4.“老虎”、“苍蝇”一起打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一方面要大力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另一方面又要切实解决普通民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老虎”、“苍蝇”一起打有助于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效和长效。

总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三年来取得了新的重大成效,“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当然,当下腐败问题依然存在,从全面从严治党依然在路上。但是,我们有理由坚信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要我们管党治党不放松,正风肃纪不停步,反腐惩恶不手软,就一定能赢得这场输不起也绝不能输的斗争。”

(来源:光明网)■

人民时评

精准扶贫,走共同富裕之路

杜晓山

扶贫开发关系到中国数千万人民的福祉,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时说过,“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之父杜晓山,从“六个精准”的角度,解读“精准扶贫”。

我国对世界扶贫工作贡献巨大

我国对世界扶贫的贡献巨大,我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我们如果能解决贫困问题,实际上不仅是对中国的贡献,也是对全世界人类的贡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范小健说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减贫事业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按照2300块钱的标准,从1978年到2014年,我们的贫困人口从7亿7039万,减少到7017万,减少了7亿多人,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世界银行曾经说,几十年全球减贫成绩的70%来自于中国。

中国特色的扶贫路是“一个充分、两个坚持、三个结合”,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党的领导下,几十年如一日朝着一个消除贫困的目标努力。“两个坚持”,第一是坚持以经济增长为带动力量,不断地深化改革,体制创新。第二是坚持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三个结合”是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和贫困群体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特惠性政策和普惠性政策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

五阶段锁定“精准扶贫”

我国扶贫工作的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至198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土地制度、市场制度和就业制度改革。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吃饱饭、穿暖衣。1982年专门成立“三西”扶贫开发计划,“三西”指宁夏西海固地区、甘肃定西地区、河西走廊地区。

第二个阶段是1986年至1993年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年,成立国务院扶贫开发办,解决全国贫困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1994年到2000年,国家用7年的时间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全国2000余个县中,确定其中592个为国家级贫困县,分布在27个省。

第四个阶段是2001年到2010年的整村推进阶段,把592个贫困县进一步细化,确定14.8万个贫困村,重点是解决贫困村的问题。

第五个阶段是2011年至2020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对于扶贫工作,尤其突出“精准”二字,这十年的发展纲要是贫困对象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保障义务教育、医疗、住房)。精确地找出贫困户,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六个精准”助贫困县全部脱帽

习近平同志提出扶贫“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

“六个精准”体现扶贫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措施,精准扶贫的总体目标除了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和三保障(保障义务教育、医疗、住房)外,还要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包括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救济等,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精准扶贫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产业扶贫,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来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提高收入,我们按2014年有7000万贫困人口来看,用这个措施,可以使3000万贫困人口脱贫。二是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户如果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便要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可以使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三是在不破坏生态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通过转业使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四是开展教育扶贫,包括贫困孩子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年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五是将医疗卫生保健各项措施跟上去。六是对于没有劳动能力、没有谋生手段的贫困人口,用社保兜底的方式,使2000万贫困人口脱贫。共计脱贫7000万人口。

监督机制杜绝“假脱贫”

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2年,被审计的19个县普遍存在着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还有将扶贫资金用于请客送礼、搞形象工程的问题。在2014年的审计中,依然发现了这些问题。

201510月,广西马山县违规认定了3119名扶贫对象。其中,343名财政供养人员,2454人购买汽车,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3119名扶贫对象中,仅有61人符合贫困标准,可是他们在建档立卡时被确定为贫困户,这是一种虚假现象。2014年,马山县将人均纯收入不到国家脱贫标准的608户、2272人认定为脱贫,虚报的部分占到脱贫任务的9%

对于把非贫困户认定为贫困户的“假脱贫”现象,应当做到群众评议贫困户,有第三方评估。贫困村一定要外派一个第一党支部书记,派一个扶贫工作队去,解决贫困基层力量不足、能力水平不够的问题。在贫困资金使用中存在扶不准、挪用漏出、还有部分贪污腐败的问题,这些关乎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如何使用得当,社会如何监督的问题,应当建立第三方监督、发布公告公示等。

(来源:光明网)■

坚持共享发展持续改善民生

张来明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而且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三五”时期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坚持共享发展,进一步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时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入手,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就业保持总体稳定,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同时也应看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复杂的工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十三五”时期就是这样的新起点。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未来5年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时期。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这一新的目标要求,并就“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作出战略部署;“十三五”规划纲要对今后5年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出了系统安排,明确指出: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在新起点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其重点在农村地区。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一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提高扶贫实效。二是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持续加大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投入力度,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三是完善扶贫脱贫扶持政策,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各类扶贫模式及其考评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系每个人的发展和未来。提高教育质量,就是“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应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办好特殊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为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优化教育结构体系,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快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实现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就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每个人的创业服务平台。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消除身份和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健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各类就业信息开放共享。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差距。收入是民生之源。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收入差距缩小和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的目标。从总体上看,必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为此,应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健全针对困难群体的动态社会保障兜底机制;增加财政的民生支出,把公共资源出让收益更多用于民生保障,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坚强后盾。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完善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包括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政策衔接,推进制度整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健全以扶老、助残、爱幼、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人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目标,要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央政治局今年8月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应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改革医保管理和支付方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平衡。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社保体系、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为此,应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同时,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做好优生优育的全程服务,注重家庭发展,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综合应对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大龄劳动力就业能力。

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前提,是一切发展的物质基础,改善民生必须建立在稳固的经济基础和现实的国家财力之上。这意味着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办来逐步实现,而不能脱离经济发展水平“开空头支票”、设定过高的福利目标。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是经济发展的“指南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如果经济发展不能回应人民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就会失去意义。必须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保障劳动者参与发展过程、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还应认识到,只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改善民生就不仅不会妨碍经济发展,而且会促进经济更好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增强人们的消费能力、释放人们的消费潜力进而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在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我们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改善人民生活、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人民日报 》)■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

韩庆祥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新发展理念关系发展全局

创新,讲的是发展动力,它是新时期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影响经济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这讲的是创新在我国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基础地位。接着又指出,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这讲的是发展动力。还指出,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显然,这主要讲的是社会环境与人的创新之间的关系,如社会为人的创新提供制度供给、体制供给、环境供给、空间供给等。

协调,讲的是发展平衡,是指在新的发展时期所应注重的发展布局以及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平衡性,它影响着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协调既涉及区域城乡、经济社会、行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又涉及国家硬实力(物质文明)与国家软实力(精神文明)的关系,也涉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以及发展和安全的关系,还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句话,涉及到发展全局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其中所讲的“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就包括上述所讲的各种关系。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是我国发展制胜的重要法宝。

绿色,是指新的发展时期所应注重的发展质量和形态,主要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破坏自然环境的发展不是有质量的发展,是低级发展。科学发展强调,我们实行的发展应是高质量、高层次、高形态的发展。这里的高质量、高层次、高形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就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前提下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

开放,讲的是发展空间,是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要注重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建构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它主要涉及到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的发展不能脱离世界发展的轨道,它要融入并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正是在融入并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进程中,中国发展起来了,同时也对世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当今,整个世界处在一个深度交融交流交锋的时代。在这一时代,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尤为重要。建构全面互利共赢开放新格局,是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良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的重要方面。

共享,讲的是发展目的,是指新的发展时期应注重使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主要涉及的是人与发展成果的关系。应注重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使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正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的那样,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由上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涉及的是发展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方面。创新关乎发展动力,发展需要动力推动,没有动力就根本谈不上发展;协调关乎发展平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从整体系统上处理好所存在的各种要素、矛盾、关系,使之达到协调、平衡,不能顾此失彼;绿色关乎发展载体,我们都是在自然界这一“机体”上获得发展滋养的,离开自然界或破坏自然界,不仅会使我们失去发展载体,而且会割断我们发展的滋养,从而使发展不可持续;开放关乎发展空间,我们既是在一定的空间和平台上推进发展的,也是在交互作用中促进发展的,没有空间、平台以及交互作用,最终会约束发展;共享关乎发展目的,发展都是有目标和方向的,没有用正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引领发展,发展就没有轨道。可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关系着发展全局,是新的发展时期所应注重的发展新理念。

二、新发展理念关系发展根本

五大发展理念也关系发展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发展规律。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来讲发展,必然提出创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必将走向主要依靠“人”来推进经济发展。这种发展就是走向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其核心,就是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和创新人才培养,注重人力资本投资,注重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育。在这种情境下,就必然提出创新发展理念。

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讲发展,必然提出协调发展理念。一个社会的发展,既要注重发展活力,也要注重发展各个方面、各种关系的平衡与和谐。实现平衡与和谐的根本途径,就是注重发展各个方面、各种关系的协调性,用协调发展实现平衡与和谐。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来讲发展,必然提出绿色发展理念。自然发展规律,就是人和人类社会应是在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真正遵循自然本性和自然生态的发展,也才是可持续的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一定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减少发展进程中自然环境所付出的代价。

遵循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来讲发展,必然提出开放发展理念。任何一个国家在逐渐发展和强大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走向开放。这既是历史经验,也是历史发展规律。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实现互利共赢、和平发展。

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等来讲发展,必然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从而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三、新发展理念关系发展长远

大国与强国,对发展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发展相对落后和贫穷。由于我国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我国实行追赶战略,主要目的是抓紧“做大蛋糕”。在这一历史时期,国家集中资源和力量快速发展经济并积累社会物质财富,就成为首要目标。然而,那时,我国人才资源不足,也缺乏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等来拉动经济增长,即经济增长注重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集中国家资源和力量使一些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和实践证明,这种经济增长路径,确实使我国以发展的高速度换来了发展时间,也拓宽了发展空间,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发展的代价出现了,自然环境被污染了,发展出现了不协调,这既影响创新活力,也影响社会和谐。眼下,我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发展时期,就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发展全局进行顶层设计。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我国发展全局进行的顶层设计:在发展动力上,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创新驱动;在发展布局及其基本要求上,由不协调发展走向协调发展;在发展质量和形态上,由以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走向绿色发展;在发展的内外联动上,由单向、低级开放式的发展走向双向开放、全面开放、高端开放、协调共进开放、互利共赢开放式的发展;在发展的目的上,则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来源:《经济日报 》)

民族复兴需要圆梦精神和长征精神的融合升华

公方彬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回顾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感知其中蕴含的超凡绝伦的伟力,思考焕发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尤其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长征,怎样才能像红军长征那样迸发出支撑民族前行的圆梦精神,怎样将长征精神与圆梦精神衔接,找到内在契合点,实现圆梦精神和长征精神的融合升华,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是长征胜利纪念活动的根本目的和着眼点、着力点。

一、长征精神与圆梦精神的各自内含

长征精神的内含和特征已经有清晰的概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和克服困难。对于这些精神品质的解读,可谓汗牛充栋,我们以曾经的对手的评价进行诠释。1991年张学良在纽约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有记者说,如果当年没有“西安事变”,中央军肯定消灭红军,中国的历史将会重写,世界的历史也将重写。张学良回答,红军是打不败的,理由有三:红军难对付,陕北会战,这支装备简陋、面黄肌瘦的队伍全歼东北军两个师;红军顽强,自己是带兵之人,知道带兵难,红军在前有堵后有追的情况下,25千里,没有散,没有垮,说明带兵之人厉害;红军有坚强的组织,也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这些都是对长征精神的有力诠释。

圆梦精神的内含和特征处于凝炼和抽象过程,要保证准确到位,需要坚持若干基本原则:精神品质选优,时代特质粹取,多重品质复合,整体合力凝结。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圆梦精神可概括为:强力引导、广泛参与、志向高远、坚韧执著。

强力引导。中国梦是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提出,具有丰富的内含。首先,作为执政党的最高领导人提出并强力推动,这意味着政党意志注入其中;其次,诉诸于执政行为,将抽象目标化作具体规划和落实方案,比如两个一百年;再次,以远大目标牵引,形成强大的精神激励功能,这符合中国社会精神建构的特点和要求,比较来看,西方国家领导人一般不承担精神引领的功能,美国总统上任宣誓是手按圣经,宣誓效忠宪法,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即精神世界由上帝负责,世俗行为由法来规范。

广泛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含范围和物质,表明中国梦是一项民族运动,既包括大陆的56个民族,也包括台湾同胞,还包括全世界的华夏子孙。不仅如此,因为这个梦想持续了上百年,已经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期望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运动中富于历史感与未来感,便形成了一个回望历史与指引未来的历史大跨度,进而成为纵横百年,且不断有新支持元素和推动力量参与进来。

志向高远。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奠基于两个重要基础,一个是百年屈辱、百年探索,另一个是现实条件,即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的巨大跨越,把中国推向最接近世界中心的时候,我们具备了参与世界规则制订,甚至有可能居于引领世界前行的能力。有了两个基础,便将中国梦由“一雪国耻”升华到“开创文明”的新境界。比如,“命运共同体”与“共享中国发展成果”等等。因为民族复兴是以现代文明和世界坐标系为评价尺度,是以立身人类文明制高点起引领作用为指标,因而宏大而高远。这是极富魅力的志向。

坚韧执著。大国的兴起和衰落,一般都经历漫长的过程,并且在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挑战,有时还尖锐到战争的程度。诚然,人类文明已经达到了不必再通过残酷的战争来实现国家崛起的程度,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而非铁血道路。因此我们把圆梦视作新长征,并且在既有的“两个一百年”的时间表基础上,有可能还要再设计百年计的新规划,这注定需要更长期的努力。没有信念坚定、坚韧顽强,断然无法实现。所以,锤炼坚韧顽强、不怕挫折的品格,或将这种精神品质注入圆梦精神,是必须也是必然。

二、长征精神与圆梦精神的逻辑关系

既然纪念长征胜利的目的是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和力量之源,为圆民族复兴之梦助力,那么,我们有必要回答一个问题,长征胜利促成长征精神,又是因为有长征精神才有了长征胜利,那么作为新长征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在广泛性、根本性和艰难性上,一定会超越红军长征。即便如此,因为新生成的圆梦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民族精神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史上的一切精神成果,都将注入圆梦精神,支撑圆梦精神。

这就生成了一个命题,圆梦精神与长征精神之间存在何种逻辑关系?简言之,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和精神灌注与中华民族坚韧顽强品格的完美结合,这种精神直接来源于亦支撑着当时的奋斗目标和政治诉求。比如阶级斗争与生命相博而造就的“激情燃烧”,这甚至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今天,我们确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是一个民族的百年诉求,内含十分丰富,在长征精神两大核心元素基础上,还增加和丰富了人类文明创造的元素,因为大国崛起于文明,只有立身于人类文明的制高点起引领作用才能实现崛起,这就决定了提升民族创造力十分关键。与此同时,圆梦精神还需要对共产党在革命阶段的精神内含和精神元素作转换,因为革命阶段进入执政阶段存在诸多不同。要对民族传统精神进行现实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圆梦精神包含长征精神,并且还要对既有精神进行发展,保证与时代对接。

三、弘扬长征精神,丰富圆梦精神,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向前进

弄清了长征精神与圆梦精神的本质内含和基本特征,及其二者的关系,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将长征精神注入圆梦精神,或者圆梦精神如何更好的吸收长征精神的营养,保证新精神拥有强大的感召力作用力。

第一,红军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最重要的力量之源是坚定的信仰信念,中华民族新长征形成和借助的圆梦精神,需要以此为内核心

80年前的红军长征,是一次挑战人类极限的跋涉,那次跋涉不管是从生理或心理都属于超极限运动。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是一次长征,一次超越民族发展史,至少超越近现代史上的长征,既然是超越自我的运动,就必须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撑,需要全民族形成一种不惧挫折和坚韧顽强的品格,或者说维系品格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的支柱就是信仰信念。

看一下人类发展史,我们会清楚地看到,能够支撑人们面对死亡勇于扑向死亡的唯有信仰信念。以中华民族为例,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三个以“万里”为计的活动:万里长城,万里“丝绸之路”,万里长征。三个万里中至少有一个半与信仰信念有关。万里长征是一个政治集团因信仰信念而造就的人类壮举。万里丝绸之路则有一半属于信仰信念行为,当时敢于穿沙漠,闯戈壁,越高山,过雪岭者,除了为利益而来的商队,还有传播佛法的僧侣,正所谓西域古道上,“丝绸西去,佛法东来。”表面来看,信仰虚无飘渺,因为信仰解决的是终极命题,可以在过程中感知,不会在现实中看见。但信仰进入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价值系统,尤其支撑我们的行为后,便真实可感,富于魅力和吸引力。

所以,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生动体现,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最根本力量之源,这种精神力量适合所有时代。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处于崛起中,但要达到理想的境界,还将面对更多更严峻的挑战,并且挑战并不仅仅来自对手,还来自自我,所谓最难的是超越自我。怎样才能保证我们民族能够实现艰难超越?必须培养树立与高远目标相匹配、相吻合的信仰信念,这就需要借助包括长征精神在内的党和民族成长过程中创造的全部精神成果。

第二,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复制,必须在圆梦精神中引入开创文明的元素和品质

红军长征走了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这其中除了牺牲精神还得益于创造力。今天,我们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要获得更大的突破,必须增强创新能力,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长征的唯一途径。

人类文明史早已证明,世界大国皆崛起于创造,只有立足于人类文明的制高点起引领作用,才有可能崛起,并且持续时间更长。换言之,没有创造力就不具有引领人类前行的能力,因而便也不敢言崛起于世界。有数据表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75%依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中国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发展,创造力大大增强,或者说正在由模仿型国家向原创型国家迈进,但要达到与民族伟大目标相匹配的创造力,要走的路还很长,且需要找到支撑点和生长点。

从加深思考的角度看问题,我们要看到面临的挑战之严峻,之深层次性。有媒体披露,世界上个100年,科技重大发明18项,其中9项由美国人完成,4项由英国人完成,3项由前苏联人完成,1项由德国人完成,只有基因图谱排序吸收我们参加,也仅占了百分之一的工作量。美国几个专业学会曾经评出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重大发明20项,没有一项是由十几亿中国人完成。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越来越重视创造力的培育和生成。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五大发展理念”,都把创造力放到重要位置。

所以,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寻找更多支持元素的当下,我们有必要借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深入思考长征精神的本质,即在于开创一条前无古人的致胜道路,这条道路与当下走的道路或许存在多方面差异,但精神品质却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弘扬长征精神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第三,为人民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使红军具有战胜一切敌人的原动力,崛起的中国需要为世界和平而担当和牺牲的精神品质,圆梦精神需要这样的精神元素

出发时数十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数万人,数字道出红军长征付出的牺牲是巨大的。而牺牲背后则是一个政党、一支军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敢于牺牲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才造就民族成长史上的又一不可磨灭的丰碑。

今天,我们民族已经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期,虽然不必也不应再付出革命战争年代那样多的生命代价,但自我牺牲精神依然需要,必不可缺。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中心,参与规则制订,这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世界还不太平,维护和平必然付出牺牲,这是大国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中国的利益已经遍及世界,中国公民也走向世界,国家利益和人民安全需要保障,这必定要有人做出牺牲;再一方面,中国已经面临着周边现实安全威胁,我们不希望战争,但我们不能没有应对战争的准备,这更需要牺牲精神。

其实,自我牺牲精神并不一定要以具体牺牲来验证,它更反映为一种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正因为如此而与大国的成长高度关联。人在社会中有三种状态:先行者、落伍者、守中道而不愈矩者。先行者即便为国家和民族去探寻道路,也没有人为你背书,所以,先行者是要付出代价的,敢不敢付代价,就涉及到价值观。

看一下犹太民族,仅有1600万人,但诺贝尔奖五分天下有其一,这个民族历经千年大流散,但形散神聚,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这其中很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弄清了意义和价值,并且存在着普遍的担当精神。当年以色列复国,当时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然而,短短两个星期内,在美国的犹太人就为这个“乌托邦”捐出2500万美元。

中国走在大国道路上,不管是因为本民族发展的需要,还是大国担当,领袖者必须拥有文明创造力,一切的一切,我们都需要长征精神中内含的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并且只有把这种精神注入灵魂深处,化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我们的伟大目标才能够实现。

(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光明网)■

观点纵横

举“中国方案”践大道之行

欧晓理

一个理想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中国的先贤孔子曾经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礼运大同”世界:公平公正,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种思想远远地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孔子是为先贤。但穷其一生,孔子也未能看到这个大同世界的影子。几千年后的今天,时代与文明不断进步,经历了各种困顿与歧途的洗礼之后,共建、共享一个和平、富足、公平的地球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梦想。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这个梦想的实现给出了中国方案,指明了发展路径。“一带一路”是化理论为行动、变梦想为现实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是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中国方案,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中国智慧,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担当。

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中国方案”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深度调整期,增长动能明显不足,大宗商品市场持续低迷。时至今日,旧有的矛盾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实现经济全面复苏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从近几年情况看,发达经济体经济走势出现分化,总体需求不足;主要新兴经济体面临比较大的下行压力,其中一些国家甚至面临着金融危机以来最困难的局面。

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加快经济复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为此,为发展谋求新的动力,寻找新的增长点,就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迅速摆脱困境,有的国家甚至采取了逆全球化的做法,采取了一些不利于扩大经贸合作的政策,导致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国家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大背景下,各国都不应仅为眼前增长而采取短期行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合作是各国应对挑战、实现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在共商、共建中塑造各国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世界经济,坚定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贸易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债权国,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遵循国际通行准则的情况下,有意愿也有能力,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上做出更大贡献,有必要拿出促进全球发展的“中国方案”,这个方案就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横跨亚欧非大陆,一头是快速崛起的东亚经济圈,另一头是高度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的广袤区域曾经孕育了灿若星河的古代文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贸易体系主要依托海洋发展,二战后几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也沿着海洋演进,形成明显的“海强陆弱”,即海洋国家发展在先,内陆国家发展滞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这片广袤的“中间地带”正是由于远离重要的贸易通道,发展滞后于全球其他经济圈。但是这片区域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这些国家有着强烈地实现自己的工业化、现代化的愿望。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充分激发起这块区域的发展潜力,不仅有利于这块区域本身的崛起,也可带动整个亚欧非大陆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

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中国智慧”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为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当今世界,有多少人在饱受文明冲突之苦?“冷战”结束后,冲突和战争不但没有在世界上消失,反而在某些地区和国家突出起来,文明的冲突、宗教的冲突不断加剧、升级,因此而爆发的恐怖主义威胁蔓延全球。

历史期待人类文明的更深互鉴。有学者认为,在古丝绸之路上,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欧洲文明形成了四个极点,古丝绸之路为不同文明“和而不同”做出了生动的诠释和最好的实证,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昭告世人,“文明冲突”并非必然,不同文明之间完全可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各种文明之间亦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的最大障碍。文明交流互鉴不应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在分裂主义、原教旨主义、霸权主义等思想肆虐的当今世界,“一带一路”传承古丝绸之路所创造的文明交流、交往的精髓要义,为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贡献出了中国智慧,对于世界实现持久和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一带一路”摒弃了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将某一种文化强加于人的霸权思维,为人类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共存与共同发展提供新平台。不仅强调经济交流、制度建设,同时倡导对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促进民心相通,彼此相互接纳,文化多元共存,为和平奠定坚实基础,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和平发展新格局。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担当”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动作为,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2008年金融危机演变为世界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全球经济贸易体系内存在的不平衡性。更深层次在于,冷战后的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已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忽视了发达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版图此消彼长这一客观现实。当今的世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二战以后确定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持续了70年,总体上保持了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但到现在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关键秩序和规则都是发达国家来主导,比较多地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体现得不够。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在充分吸收各种文明的基础上,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平、不合理的安排,切实反应国际格局深刻变化,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制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使命和要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不断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性话语权,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以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加强同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不断扩大彼此间战略契合点和利益汇合点,把打造命运共同体视为共同目标,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历史潮流,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有助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和文明相互借鉴,是对全球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贡献中国智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带一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广阔的思维、多元的形式,倡导合作共赢的理念,实现沿线各国的共同利益。现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推进,各国利益紧密相连。零和博弈、冲突对抗早已不合时宜,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成为时代要求。“一带一路”顺应时代趋势,强调大家共同发展,呼吁各方积极践行“合作共赢”的理念,彻底打破以往非输即赢、赢者一家独大的传统思维,倡导不同民族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包容、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和谐共处,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公正方向转化。这个倡议超越了以往各种倡议双边和多边的范畴。

中国方案,大道之行,沿线各国,斐然向风。这个倡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有的国家表示,这是中国以发展中大国的身份,以促进共同发展和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为出发点,提供国际和地区公共产品的一次伟大尝试;还有国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加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塑造世界经济新秩序;有的从文化角度解读,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和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广阔胸怀,也有的从经贸角度解读,认为“一带一路”建设虽然是中国首倡,但是为所有参与国家都提供了广阔的商机。总之,“一带一路”被视为促进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和促进地区形势长期稳定的重大举措。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只要我们坚持“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方向,并共同为之努力,我们终将迎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 来源:光明网)■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龚少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意识形态领域关乎舆论导向的重大问题。但在这个原则性问题上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特别是那种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不仅曲解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相互关系,而且还对党的性质和使命造成了混淆甚至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当前廓清这些认识误区,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站稳人民立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认识误区的主要表现。一是误认为既然党性源于人民性,那么为了人民性就可以放弃党性,甚至有人提出党性要为人民性让路。在这种观点看来,人民性是党性的来源和根基,那么人民性对于党性来说,就具有优先性,为了人民性,可以不讲党性,甚至可以放弃党性。所谓“什么时候人民政府变成了党的政府”就属于此类。这种观点割裂了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关系,甚至将两者放在对立的位置,形成所谓非此即彼的关系,其错误的严重是不言而喻的。

二是误认为既然党性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那么两者讲一个就够了,主张讲党性就不需要讲人民性了。这种观点肯定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党性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但却强调没有必要再讲人民性,这又进入了另一个误区。所谓“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我们只讲党性,不讲人民性”就是这种认识在作怪。这种观点并没有完整准确地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内涵,要害在于貌似很讲政治,实质上动摇党的群众基础,是对党与群众关系的破坏。须知脱离了人民性的党性是不存在的,不讲人民性,党性最终也会受到伤害。

三是误认为既然西方发达国家都是讲“公意”“公共意志”和“人民主权”,那么我们也应该突出“公意”,只讲人民性,不要讲党性了。这种观点深受西方所谓的“契约论”和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又被西方议会民主制和普选制的表面现象所蒙蔽,认为在这些国家当中未经人民同意的政府不是合法的政府,国家的政策如果侵害了人民的利益,人民可以表示抗议和不服从,而各个政党的党性只是代表自己政党的党派性,不能与人民性并列。诸如此类的观点因为有所谓西方的民主理论作为掩护,具有很大的蛊惑力,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四是误认为既然党在历史上犯过错误,现实中又有很多党员干部贪污腐败,那么党性就会背离人民性。这种观点以我们党历史上曾经经历的一些挫折以及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的案例作为依据,得出党性可能会背离人民性、党性不一定始终与人民性保持一致的结论。这种观点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但却是以个人这个局部代替了党这个整体,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这一原则上的反映。

2.认识误区的思想成因。一是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就不可能正确认识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政党总是一定社会阶级斗争的工具,人民是一定社会的主体,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反映了政党与社会的关系,归根结底应当放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中去考察。马克思曾指出,不存在一个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抽象的、普遍的人性。同样,也不存在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抽象的、普遍的党性与人民性,必须联系政党与人民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关系,才能够准确把握党性与人民性的本质内涵,也才能够深刻认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关系。而上述认识误区的一个共同点便是脱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党性与人民性的具体关系,或者将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简单地移植到中国,泛泛而谈所谓的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得出的结论肯定是似是而非的不切合中国实际、甚至是荒谬的结论。

二是缺少历史的科学分析,对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就容易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列宁曾指出,对于任何问题的认识,都必须提高到一定的历史高度,看看它发生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历史作用。把政党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些都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考察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就必须要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人民群众生活的历史变迁、党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绩,等等。如果撇开这些去谈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就是罔顾历史事实。

三是离开了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就容易在党性与人民性关系问题上产生片面性。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分析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如果只看到党曾经犯过的错误,看不见党是怎么改正错误的;党又如何从改正错误走向成功的,那么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片黑暗的感觉,对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就会得出带有片面性的判断。如果只看到人民性是党性的来源,却看不到党性对人民性的引领和提升,只看到一些党员干部背离人民性的现象,却看不到党从整体上在维护、实现人民利益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当然也就会得出为了人民性可以不要党性这样偏激的结论了。

3.需要正确把握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是党性与人民性关系反映了政党与人民的关系,反映了政党获得人民支持的程度,是一个表征政党社会基础的重大问题。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来看,苏共党内存在的严重腐败现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动摇和宗旨意识的缺失等,最后导致了党性的淡化,扭曲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直接动摇了苏共的社会基础,最终被人民所抛弃,也就不足为怪了。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根本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我们党所以获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拥有最为广泛的社会基础的原因所在。

二是应当从党性的深刻内涵来全面理解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刘少奇同志认为,党性是阶级性的最高而又集中的表现,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又集中的表现。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党性的本质内涵所作的抽象概括。按照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党性是所属阶级意志的体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另一方面,党性是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对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进行升华和引领。由此可知,党性与人民性是完全一致的。同时,党是由一个个的党员所组成,要通过一个个的具体政策来实现执政理念和目标。因此,党性还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在党的路线政策之中体现出来,在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行动中体现出来。我们常说的一个党员党性强不强,就是指的这个意义上的党性。

三是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党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苏联解体,归根结底在于苏共背离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而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这与我们党95年来始终高度注重自身建设是分不开的。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作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来源:《红旗文稿》)■

史海频道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马振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就长征精神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全党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如何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践行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任务,需要挖掘长征的时代价值,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长征精神是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是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气概的体现,是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象征。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们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翻雪山、过草地,战胜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力量之悬殊,以其彻底的革命性、超人的坚忍性、极限的挑战性创造了人类革命史上的奇迹,使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一支衣衫褴褛、装备简陋的队伍,能够力排万难、屡挫强敌,纵横二万五千里,不仅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在十三年后以燎原之势完成驱逐外辱、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使命,靠的就是一种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长征精神,其表征是艰苦卓绝,其底蕴是百折不挠,其动力是团结进取,其内核是实事求是。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经受住了一场又一场严峻考验,克服了一重又一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长征精神是具体的、历史的,只有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里才能产生,长征精神穿越了数十载的岁月,已经积淀为一份熠熠生辉的思想财富。

二、长征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宝贵品格

长征之所以能够举世瞩目,就是因为长征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写了中国的历史。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冲破重重阻力,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取得了长征胜利的伟大征程。可以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小走向强大、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艰难走向胜利的历史见证。长征途中的每一战斗无一不体现着党的凝聚力,长征途中的每一次会议无一不阐明党的理论发展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使中国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和自由,实现了共产党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宏伟理想。从历史经验上来看,一个政党在夺取政权的奋斗中,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格。在一次次危难险急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了各种考验,才完成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80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当年的烽火也远离了我们,但长征精神却始终闪耀着光芒,照亮我们的征程。

三、长征精神是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象征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进程中,度过重重难关,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崇高的革命信仰、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方向;靠的是克服困难的信心、决心,以及众志成城的昂扬斗志。

长征精神是支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最亮的明灯。长征精神以其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始终闪烁着共产党人的光辉,其实质和核心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什么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历尽艰辛完成长征并胜利会师?是他们对自由、对民主、对未来的追求,更是他们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长征精神早已成为一种精神信念和价值追求的标志。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显著特点;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是长征精神的精髓;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业必定会胜利,依靠人民,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长征精神的本质和核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判断一种精神是不是共产主义精神,主要看其是否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否体现出了鲜明、坚定的阶级立场。在那个革命年代里,长征精神代表着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长征精神是一座不朽的巍峨的历史丰碑,是中国革命历程的真实反映,昭示了社会的进步,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四、长征精神的核心内涵在不同的时代焕发出同样的光芒

长征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深层、最持久的精神追求和力量源泉。长征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无比忠诚、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团结精神,心系群众、革命为民的崇高理想。人类社会不论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长征精神展现出的坚定的革命理想和美好品质永远都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时代在变,但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变,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没有变。无论岁月如何改变,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始终长存。这也是长征精神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哲学支撑。作为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动力,长征精神具有“穿越”时代的能量,不会因时代发展而过时,反而因注入的时代特色而具有更大的价值。我们只有从长征精神中获得力量,找准方向,才能充满斗志,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推动国家的繁荣富强。

五、弘扬长征精神,坚定一辈子跟党走的信念

没有革命先辈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长征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革命风范,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长征精神不仅适用于过去的年代,而且也适用于现在。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已有所改变,但长征精神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没有变。或者说,变化的是载体,不变的是精神;变化的是方式,不变的是传承,长征精神依然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恒久的生命力。

长征精神中那种一心向党、向着共产主义的坚定政治立场,仍然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精神信仰。坚定一辈子跟党走的信念,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勇往直前的革命干劲,才能获得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只有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听党的话,坚信党的领导,永远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子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那么一种拼搏精神,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信念。

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就是要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之路上继续奋勇前进。长征精神的实质是永恒的,有着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种精神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仍然绽放着新的光彩。“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永远在路上,长征没有终点。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让长征精神与时代同行,以长征精神汇聚人们追求奋斗目标的精神力量,使长征精神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殊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亿万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资源,必将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中国人民走向新的时代。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光明网)■

从四次“转折”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定力

肖裕声

党和红军在长征前后之所以能够迎来四次“转折”从而走向胜利,就得益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共产党人的强大政治定力。

回溯中国共产党95年的奋斗历程,每逢重大节点、关键时刻,总有一大批极具政治定力的共产党员为我们党站台压舱、抗风拒浪,保证党的事业顺利涉险度难。党和红军在长征前后之所以能够迎来四次“转折”从而走向胜利,就得益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共产党人的强大政治定力。

生死攸关转折点:遵义会议

1931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开始占据统治地位,毛泽东逐渐被排挤出核心决策层。在红军长征的初期,毛泽东也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但他并没有终日自怨自艾,而是在行军中积极思考着使党和红军摆脱当下困境的出路。当时,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均因身体有恙而坐着担架行军,每当休息时,三人的担架常常被放在一起,这就让他们有了更多深入交谈的机会。毛泽东向张闻天和王稼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党和红军要想转危为安,必须首先改变最高军事指挥“三人团”所执行的错误军事路线。他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思考以及对红军战略方针的分析,逐渐赢得了张闻天、王稼祥的认同。19341220日,军委纵队到达贵州黄平,在一片橘林中休息时,张闻天和王稼祥的两副担架被放在了一起。他们两人议论当前的形势,一致认为毛泽东关于红军前途的分析判断是正确的,毛泽东打仗有办法,党和红军应该请毛泽东出来领导。当天晚上,两个人就将商议结果分别致电告知了彭德怀及其他领导同志。这些开会前的“个别酝酿”及“通气吹风”,为党之后纠正自身的左倾路线错误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1935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党和红军当时最为关键的组织领导问题和军事指挥问题,对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犯的错误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将毛泽东重新纳入核心决策层,实际上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的决定深刻影响了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曾把毛泽东与张闻天、王稼祥的努力戏称为“担架上的‘阴谋’”。然而,正是这个“阴谋”,最终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对于一条没有方向的航船来说,哪个方向刮来的都只是逆风。在受排挤的人生低潮期,毛泽东等人既没有心灰意冷,也没有随波逐流,更没有作壁上观甚至于改换门庭,他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彰显出他因坚定信仰和坚强信念而生、不因个人荣辱利益而移的强大政治定力。正是这种定力,让党和红军重新走上了正确的路线,于低谷处迎来了新生。

赢得主动转折点: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后,经过整编和短暂休养的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到达云南扎西。此时,敌军主力尾追而行,造成黔北地区的兵力空虚。毛泽东提出红军应回师东进,趁黔北敌军空虚之际二渡赤水、重占遵义。在遵义地区的作战中,红军以三万之众,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虏近3000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及其他给养。遵义大捷是红军自第五次反“围剿”接连失利的情况下,乃至整个长征途中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有力重振了全军的士气,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这是追击红军以来的奇耻大辱。

遵义大捷以后,红一军团军指挥员向中央发电提出攻占黔西商贸名镇打鼓新场的建议。但毛泽东却根据最近破译敌军电报,推断敌军已准备向打鼓新场集结。由于不少领导人都赞同进攻打鼓新场的建议,双方由此引发了较长时间的激烈争论。尽管毛泽东再三阐述自己的见解,无奈众人未被说服,争论的结果还是同意进攻打鼓新场,毛泽东负气离开会场,会议随后表决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

虽然出于一时激愤而辞职不干,但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努力,他在这天深夜提着马灯出发,决定再找周恩来争取一下。二人交流过后,又一起去找朱德进行详细讨论。第二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县枫香镇的苟坝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放弃攻打打鼓新场。事实很快证明,毛泽东的军事预见是正确的,红军避免了一次可能出现的失败。这次会议同时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新“三人团”,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其后的半个多月内,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中央红军先后完成了三渡、四渡赤水,继而强渡乌江威逼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待蒋将滇军调来“救驾”之际又向西直插云南,趁敌回援造成金沙江防线空虚之时越江北上,最终将几十万追兵甩在南岸,从而赢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四渡赤水”被毛泽东视为一生之中的得意之笔,但这一行动在当时并非得到全部人的理解与认同。四渡赤水的最大特点就是“走”,即在“走”中调动敌人、寻找战机,进而跳出包围圈,重新赢得战场的主动权。可“走”必然使部队疲惫不堪,也不可避免地绕了许多弯路。当时有一些红军官兵不理解甚至对此大发牢骚,认为毛泽东的指挥就是走“弓背路”,不会走捷径,导致部队疲劳至极、苦不堪言。有的指挥员情绪比较过激,甚至给中央写信,要求取消毛泽东的指挥权,闹出了一场会理会议风波。但毛泽东并没有因为个人所遭受的误解和压力就放弃事关全局的战略部署,更没有因敌人的重重包围而张皇失措,他始终紧抓“跳出包围圈”这个根本战略目的,通过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走”,最终冲出了敌人的重兵包围圈,既为历史留下了一段“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战地传奇,也让后人看到了那一代共产党员的政治定力与大局担当。

遏止分裂转折点:先行北上

19356月,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历尽艰险的两军将士相见后分外高兴,纷纷互赠纪念品、召开联欢会、讲述征战经历,整体气氛十分融洽。然而,当张国焘看到中央红军不过是一支仅有不足万余人且装备补给条件都十分差的疲惫之师,与自己手下率领的八万之众、兵强马壮的四方面军完全不能相比之后,其个人的政治野心一下子膨胀起来。他借口“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没有解决”,拒绝执行中央的“北上”决定,反而执意展开南下计划,实际上就是想以此来要挟中央,向党伸手要权。党中央在拒绝张国焘无理要求的同时,也从维护大局的角度出发,对张国焘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同意让其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但张仍感到不满足,继续在暗中从事分裂党的活动。98日,他电令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驻马尔康地区的部队,要他们转令军委纵队移至马尔康待命,如其不服从,则将其扣留。99日,张国焘再次发电,要求右路军南下以“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党和红军随时可能坠入组织分裂、手足相残的黑暗深渊之中。

面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同志经过紧急协商后,一致认为说服或等待张国焘率部北上非但没有可能,再拖下去则极有可能会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中央因此决定,原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军、红三军和中央军委纵队一部迅速离开驻地,先行北上。如此一来,既能够避免红军之间发生无必要的流血冲突,也使得党和红军的核心领导力量得以保存;而先行北上的成功实践和南下计划的受挫事实,使广大红军官兵,尤其是红四方面军官兵逐步认清了张国焘的错误及其图谋分裂党和红军的本质,为日后实现全军的集中统一指挥进一步扫清了障碍,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党指挥枪”这条人民军队的根本建军原则。正如毛泽东在19373月的延安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张国焘)要用枪杆子审查中央的路线,干涉中央的成分和路线,这是完全不对的,根本失去了组织原则。红军是不能干涉党中央的路线的,张国焘在分裂红军问题上做出了最大的污点和罪恶。”

南下失败的红四方面军最终还是北上与中央红军汇合,而张国焘则于抗战开始后叛逃至国民党方面,全国解放前夕又逃往海外,最终病死于加拿大。曾经的中共一大代表,最终却沦为流亡海外的叛徒,在历史大潮中浮沉一生的张国焘,最缺乏的正是那种心向信仰、不慕权势的政治定力。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央红军中那么多领导同志,没有一个被张国焘的枪杆子所吓倒,更没有人因此而与之密谋串通、卑躬屈膝,而是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进行了旗帜鲜明的坚决斗争。而红四方面军中的不少同志,也没有因张国焘是自己的上级而轻易动摇立场。中央红军先行北上之后,当有人请示徐向前“打不打”时,他就明确表态:“哪里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体现的正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政治风浪袭来时的如磐定力与清醒头脑。

全民抗战转折点:西安事变

19361022,历经千难万险、跨过无数坎坷的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将台堡会师,宣告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最终胜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国共内战已经彻底结束,相反,此时的陕北根据地可谓三面受敌,蒋介石正期待着将这里变成共产党和红军的全军覆没之地。而此时,距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已然过去了整整五个年头。在这五年期间,日本不但侵占了东北三省全境,还先后与中国军队在上海(“一·二八”事变)、热河(长城抗战)、察哈尔(多伦抗战)、内蒙古(绥远抗战)等地进行了多次作战,并在其侵占地区内成立了“满洲国”“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察哈尔盟公署”“蒙古军政府”等傀儡政权,以期达到在掩人耳目的同时逐步分裂、蚕食中国的险恶目的。而此时的蒋介石依然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在对日问题上一再妥协退让,不仅使中国丢掉了战略价值极高的东北四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还让日本军队堂而皇之地进驻了淞沪重镇和华北腹地,把刺刀直接抵到了中国人的胸口上。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3612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世人的目光一瞬间都投向了这座西北古都,猜测着中国时局的未来走向。

在听闻蒋介石被扣押的消息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全民族抗战的大计出发,认为杀蒋只能使中国再度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而这样的中国更加无法抵挡日本的入侵,只能被敌各个击破。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定力与政治敏锐性,在这一刻又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实,早在19351217日的瓦窑堡会议上,中央就已经深刻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必须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爱国者将日寇赶出中国。因此,周恩来飞赴西安,积极参与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中去,不仅成功化解了这一局面,还为日后国共合作抗战做好了铺垫。正如毛泽东所评价的那样:“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半年后,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虽然许多曾经的军长、师长都降级成了团长、营长,虽然大家要将心爱的红五星从帽子上摘下,但全体将士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信仰,在党中央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指导下,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战之中,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

清代郑板桥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惧四风、坚劲不折的岩中竹,正是“定力”二字的最好诠释。而对于今天的共产党员来说,在任何时候都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坚守自己的党性修养,如此方能获得如岩中竹那般坚劲的政治定力,真正成为一名讲政治、有信念的合格党员。

(来源:《学习时报》)■

上一条:大雅讲坛学习资料 第 1-2 辑 下一条:大雅讲坛学习资料7-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