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     眉山市委市政府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大雅讲坛>>正文
大雅讲坛

大雅讲坛5-6期学习资料

2017-09-20 17:23
  文章来源:县委宣传部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习近平

2017年5月14日

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各位部长,各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在这美好时节,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期待着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献计献策,让这一世纪工程造福各国人民。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和平合作。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开放包容。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互学互鉴。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互利共赢。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这段历史表明,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

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3年秋天,我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

——这是政策沟通不断深化的4年。我多次说过,“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我们同有关国家协调政策,包括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蒙古提出的“发展之路”、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提出的“琥珀之路”等。中国同老挝、柬埔寨、缅甸、匈牙利等国的规划对接工作也全面展开。中国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本次论坛期间,我们还将签署一批对接合作协议和行动计划,同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发出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各方通过政策对接,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这是设施联通不断加强的4年。“道路通,百业兴。”我们和相关国家一道共同加速推进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亚吉铁路、匈塞铁路等项目,建设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规划实施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目前,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陆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一个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

——这是贸易畅通不断提升的4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我了解到,仅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农产品到达中国市场的通关时间就缩短了90%。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这是资金融通不断扩大的4年。融资瓶颈是实现互联互通的突出挑战。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9个项目提供17亿美元贷款,“丝路基金”投资达40亿美元,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这些新型金融机制同世界银行等传统多边金融机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层次清晰、初具规模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

——这是民心相通不断促进的4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开展智力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等建设,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中国政府每年向相关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鼓励国际文教交流。各类丝绸之路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智库对话等人文合作项目百花纷呈,人们往来频繁,在交流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丰硕的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人说,“万事开头难”。“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里,我谈几点意见。

第一,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和平安宁的环境。我们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各国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曾经是“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如今很多地方却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这种状况不能再持续下去。我们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着力化解热点,坚持政治解决;要着力斡旋调解,坚持公道正义;要着力推进反恐,标本兼治,消除贫困落后和社会不公。

第二,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产业是经济之本。我们要深入开展产业合作,推动各国产业发展规划相互兼容、相互促进,抓好大项目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抓住新工业革命的发展新机遇,培育新业态,保持经济增长活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我们要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务网络。

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聚焦关键通道、关键城市、关键项目,联结陆上公路、铁路道路网络和海上港口网络。我们已经确立“一带一路”建设六大经济走廊框架,要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完善跨区域物流网建设。我们也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为互联互通提供机制保障。

第三,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我们要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我们欢迎各国结合自身国情,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们要有“向外看”的胸怀,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当然,我们也要着力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第四,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我们要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我们要为互联网时代的各国青年打造创业空间、创业工厂,成就未来一代的青春梦想。

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五,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我们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我们要加强各国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促进包容发展。我们也要加强国际反腐合作,让“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当前,中国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

——中国已经同很多国家达成了“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协议,其中既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等硬件联通项目,也包括通信、海关、检验检疫等软件联通项目,还包括经贸、产业、电子商务、海洋和绿色经济等多领域的合作规划和具体项目。中国同有关国家的铁路部门将签署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我们将推动这些合作项目早日启动、早见成效。

——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我们还将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及其他多边开发机构合作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同有关各方共同制定“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

——中国将积极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促进同各相关国家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建设“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网络,助力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本届论坛期间,中国将同30多个国家签署经贸合作协议,同有关国家协商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4项行动。我们将在未来5年内安排2500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训5000人次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投入运行50家联合实验室。我们将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并为相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援助。

——中国将在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我们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我们将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

——中国将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续联络机制,成立“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同多边开发银行共同设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建立能力建设中心。我们将建设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打造新闻合作联盟、音乐教育联盟以及其他人文合作新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国古语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阿拉伯谚语说,“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欧洲也有句话:“伟业非一日之功”。“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造福世界,造福人民!

祝本次高峰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来源:新华网〉■

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5月24日

王东明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奋力开启我省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揽,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实现“两个跨越”,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立新功,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而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励精图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阔步前进,书写了彪炳史册的恢弘篇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落到实处。

事业总是在接续奋斗中不断发展的,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努力,四川正大踏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实现“两个跨越”、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继续前进开创未来的新长征。我们必须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行,不断开创治蜀兴川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砥砺奋进拼搏实干的五年历程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四川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保持坚强政治定力、专注发展定力和惩治腐败定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四川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过去五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省情实际,明确“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工作主题,提出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确立“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奋斗目标,召开省委全会分别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和灾区重建发展、脱贫攻坚、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创新改革、绿色发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作出决定,形成治蜀兴川总体工作布局。这是党中央大政方针在四川的具体化,已经转化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实际行动。

经过五年不懈努力,全省呈现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经济总量达到3.26万亿元,跃升至全国第六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增加1万亿元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3300亿元、公共财政支出超过8000亿元,均增长70%以上;各项存款余额6.5万亿元,增加3万亿元。多点多极竞相发展态势总体形成,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川南、川东北经济区经济总量均超过5000亿元,天府新区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的市(州)达15个、增加8个,过百亿元的县(市、区)达112个、增加38个。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四大城市群”建设、“百万安居工程”和“百镇建设行动”成效明显,百万人口大城市达到5个、新增4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9.2%、提高7.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吸纳农业转移人口100万人以上,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6282个,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型城乡关系逐步形成。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确立农业农村改革主攻方向,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任务基本完成,培育家庭农场3.4万个、农民合作社7.4万个、龙头企业1万户以上,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4.5万亿元、所有者权益达1.5万亿元,均增长120%以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力度加大,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89万户;财税、金融、司法、社会治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任务基本完成,不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开放合作高水平高端化推进,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成功承办举办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西博会、科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国际性会议和投资促进活动,累计引进到位省外、境外资金超过5万亿元,驻蓉领事馆达16家,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21户,成都双流机场开通国际航线100条、新增54条。长远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布局先后落户四川,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全省水电装机容量达7095万千瓦,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初步建成;交通领域投资连续5年居全国前列,高速公路、铁路、高等级航道里程分别达6610公里、4623公里、1515公里,进出川大通道达29条、新增12条;天府国际机场获批并开工建设,一举奠定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持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全省财政民生投入占年度公共财政支出提高并稳定在65%左右,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11.5%,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全面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明显,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老龄、关心下一代等事业长足发展。思想文化建设成果丰硕,中国梦主题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扎实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向上向好,涌现出兰辉、菊美多吉等一批先进典型,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小康建设成效明显。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打响,绿化全川行动扎实开展,全省五分之二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累计植树造林5020万亩。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外事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有力发挥,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持续深化,依法治省工作成效显著。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严格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党员干部“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党的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夯实,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总体形成。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过去五年,四川面临多重特殊矛盾和重大考验,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新旧动能转换时不我待;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再次发生芦山强烈地震,旧伤未愈、又添新创,四川是否安全、“地方作为主体”新体制下重建能否圆满完成,各方高度关注;藏区发展民生稳定任务繁重,开展反自焚专项斗争、解决寺庙深层次问题、实现长治久安,面临诸多挑战;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特别是彝区藏区深度贫困与自然条件、民族宗教、社会治理等因素交织,脱贫攻坚更具特殊性艰巨性;干部队伍中腐败问题集中暴露,周永康长期插手四川事务造成恶劣影响,政治生态重塑任务艰巨。我们迎难而上、勇于担当,集中力量打了几场硬仗,着重抓了一批关乎全局和长远的大事难事。

我们保持专注发展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鲜明提出“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坚持调存量和扩增量并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主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13年以来关停小煤矿753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488户,提前完成国家任务;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积极培育高端现代产业,集中培育航空与燃机、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现代金融、旅游、石墨烯等一批重点产业,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发展的“一号工程”,列出9张清单全力推进落实,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1.6万亿元、增长128%,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提高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

我们着眼同步全面小康,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锁定“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聚焦“四大片区”和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驻村帮扶机制,打出组合拳。坚持以上率下,省级领导和各级干部带队开展多轮全覆盖调研督导,扎实推进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就业增收、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低保兜底、金融扶贫等,创新设立“四项基金”,广泛开展“四好村”创建,抓好省内外对口帮扶,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减少到2016年底的272万、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4.3%,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我们切实担负地方主体责任,奋力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重大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芦山强烈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迅速有序科学高效开展抢险救援,千方百计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科学谋划推进灾后重建,探索走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艰苦奋战,三年重建任务圆满完成,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一批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实施,一批旅游文化特色小镇相继建成,灾区“造血”功能明显增强,“户户安居乐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规划愿景正在成为美好现实,灾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我们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持续用力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始终着眼全局谋划推动民族地区工作,把藏区彝区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一起抓,规划实施两轮“三年交通大会战”,全域旅游、现代农牧业等特色经济蓬勃发展;扎实推进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和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抓好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建设,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和“一村一幼”,社会民生事业水平大幅提升;常态化推进民族地区依法治理,抓好彝区禁毒防艾,加强寺庙依法整治和规范管理,广泛开展“爱国守法感恩”主题教育,“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成为广泛共识,四川藏区静悄悄地发生了根本性历史性变化,实现了全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我们坚定推进从严管党治党,集中打了一场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持久战。全面审视干部队伍实际,作出“三个不可低估”重要判断,以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为抓手,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全方位着力,彻底肃清周永康长期插手四川事务造成的恶劣影响。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实现本届省委巡视全覆盖、市县党委巡察全面推开,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中央纪委有力指导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纪为准绳,彻查严处南充拉票贿选案,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驰而不息整饬作风,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开展正风肃纪专项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严从实抓班子带队伍,围绕中心工作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风清气正。注重激励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展现出奋发有为精神状态,集干净与干事于一身、勤政与廉政为一体成为自觉追求,全省政治生态发生了可喜变化。

五年砥砺奋进拼搏实干,我们在把牢方向中坚定了必胜信念,在攻坚克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开拓进取中谱写了发展新篇。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深切关怀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团结奋斗、苦干实干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向全省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解放军、武警驻川部队和中央驻川单位,向支援我省抗震救灾、灾后重建、脱贫攻坚的中央国家机关和兄弟省(区、市),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四川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认识到,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仍然是最大省情,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创新创造活力有待增强,加快转型发展、提升供给质量的任务十分繁重;脱贫攻坚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治理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三个不可低估”形势判断仍然没有过时,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需要持续用力。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回顾五年奋斗历程,我们坚持把中央精神与四川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既收获了丰富的实践成果,又形成了一系列思想成果、制度成果,加深了对做好四川工作的认识,坚定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决心。第一,方向问题始终是决定治蜀兴川事业成败的根本所在,必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在四川不折不扣落地落实,这样才能确保事业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第二,四川的基本省情决定了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才能加快闯过转型升级这道关口,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第三,四川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必须事不避难、统筹兼顾、谋定后动、勇于担当,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列出清单、挂图作战,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这样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一步一个脚印实现既定目标。第四,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必须把依法治省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切实把四川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这样才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第五,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人民,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汇聚起强大合力,不断夺取治蜀兴川新胜利。第六,党的伟大工程保障党的伟大事业,必须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党员干部心思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来,这样才能为四川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这些经验启示弥足珍贵,要一以贯之坚持下去并不断丰富发展。

五年奋进前行,五年夯基蓄势,四川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将鼓舞我们信心满怀,步履坚定去开创更加美好未来!

二、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揽治蜀兴川全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开启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最具决定性的政治成就,是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形成和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最具时代性的理论成就,是推动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最具标志性的实践成就,是开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

在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历史担当,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境界,续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开创新局面,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导。

面对新的伟大实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思想旗帜、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始终以此统揽四川各项工作,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中国梦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主线,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方向,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追求、接力奋斗。四川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必须高扬中国梦精神旗帜,在决胜全面小康中阔步前行,在建设经济强省中不懈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四川应有贡献。

要始终保持“四个自信”政治定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为什么、怎么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面对各种困难挑战,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偏离,紧扣四川实际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好满足全省人民对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期待,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展现更大作为。

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动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发展。“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提出的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必须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科学内涵、内在逻辑和基本要求,始终坚持“六个毫不动摇”,紧紧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着力解决制约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三严三实”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旗帜鲜明惩治腐败,持续用力正风肃纪,坚决有力刷新吏治,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不断把治蜀兴川事业推向前进。

要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走出新常态下四川转型发展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发展新常态出发,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必须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四川发展,牢牢把握发展的基点在创新、支撑在协调、希望在绿色、空间在开放、目的在共享,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让全省各族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这个工作总基调和治国理政重要原则,确保四川改革发展行稳致远。稳中求进既是经济工作方法论,又是党中央治国理政重要原则。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必须把稳中求进贯穿四川工作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既做到稳增长、稳预期、稳就业、稳环境,又做到经济发展要进、创新驱动要进、脱贫攻坚要进、改革开放要进、民主法治要进、党的建设要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向党中央和全省人民交出合格答卷。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寄予厚望,在经济发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贸区建设、脱贫攻坚、灾后重建、社会治理、藏区工作、党的建设和班子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给予特殊关怀和强有力指导。特别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明确要求四川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再接再厉,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立新功;强调当前要做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创新创造、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四项重点工作。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一定要牢记重托、积极作为,坚决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努力开创四川发展新局面。

三、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宏伟蓝图

站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觉肩负历史使命,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在历届省委奠定的坚实基础上,科学描绘富有时代精神、彰显四川特色、反映人民心声的发展蓝图。

当今四川,发展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总体上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一带一路”建设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搭建了国际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四川与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领域越来越宽广,正加快融入世界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我们面临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方式正在加速转变,进入经济规模质量同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多点多极发展整体跃升、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转型发展是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我们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等重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天府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国家布局交汇叠加,脱贫攻坚、藏区彝区加快发展、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国家政策交汇叠加,乘势而上就能抢占先机;我们也面临多重风险挑战,经济发展压力、区域竞争压力、资源环境压力仍然较大,发展结构矛盾、民生需求矛盾、社会特殊矛盾相互交织,经济风险、金融风险、稳定风险不同程度存在。必须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勇于应对挑战,奋力抢抓机遇,在审时度势中谋划开启新的篇章。

展望未来发展,我们要用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美好愿景凝聚奋进力量。美丽,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与美丽人居有机融合,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繁荣,就是要推动经济繁荣与文化繁荣互相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充分释放创新创造内生动能,展现百业竞发之兴、万商云集之盛,形成活力迸发、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局面。和谐,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安其居、畅其行、乐其业、授其教、医其病、养其老,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增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民族团结和睦,充分彰显四川安居乐业之幸、政通人和之福,让人们日子美、心气顺,生活越来越安逸。这幅正在徐徐展开的绚丽画卷,是中国梦四川篇章的生动写照,承载着富民强省的美好夙愿,描绘出治蜀兴川的锦绣明天,汇集了巴蜀儿女的共同期盼。

今后五年,我们要始终不渝朝着“两个跨越”的奋斗目标坚定前行。决胜全面小康,是必须如期完成的首要任务,既要重视平均数大多数,又要重视极少数,做到领域、人口、区域全面覆盖,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继续推动“五位一体”建设全面进步,沿着这条康庄大道阔步前进;建设经济强省,是决定四川未来前途的历史使命,必须推动全省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区域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做到经济总量大、经济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实现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打下决定性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保持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经济总量达到4.2万亿元,到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努力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面开发开放上走在全国前列。

——人民生活质量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速,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左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森林覆盖率达到40%,主体功能区布局全面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基本形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文化繁荣发展再上新台阶,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彰显中国气派、富集巴蜀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

——现代治理能力再上新台阶,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切实加强,社会治理更加完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整体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实施“三大发展战略”,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路径选择,是推动四川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实现宏伟蓝图的关键之举。

要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协同共兴、整体跨越提升的新格局。在区域经济发展大趋势下,赢得竞争优势越来越需要增长极的引领带动和点极之间的协同联动,促进区域内经济布局和要素配置优化,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整体性。必须坚持把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作为激发区域内在活力、增强四川经济实力的重大抓手,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多点多极共兴、同步全面小康的发展局面,打造引领西部、面向全国的核心增长区域。强化首位城市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支持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统筹推进成德绵创新带建设和攀西协同发展;以建设天府新区、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为纽带,带动成眉、成资、成遂协同发展;以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为抓手,推动成乐、成雅协同发展;以共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平台,推进成都市和川南4市协同发展;以成渝深化合作为机遇,推动川东北5市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以共建产业园区和省内对口帮扶为载体,带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打造各具特色和支撑的区域经济板块,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把天府新区建成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推动川南经济区建成长江上游重要城市群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川东北经济区建成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攀西经济区建成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持续做大市州经济梯队、夯实县域底部基础,支持市(州)错位发展、竞相赶超,加快培育壮大支柱产业、骨干企业,推动开发区园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引导县域经济因地制宜、培植优势,加快县城和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壮大民营经济实力,支持有条件的县撤县设市;强化市县协同联动,加强区域政策统筹,推动市(州)之间、县(市、区)之间基础设施、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等共建共享,最大限度优化整合资源、激发潜力活力,在优势互补中实现更大发展。

要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构建“四化”同步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新格局。“两化”互动城乡统筹顺应把握了信息革命、产业融合、城乡发展的内在关系和演进规律,是当前历史阶段四川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必须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城镇化为载体、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更加注重发挥信息化的聚合、叠加、倍增效应,促进城镇布局与产业布局、经济区与城市群发展有机交融,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城乡形态。着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顺应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瞄准世界产业制高点,以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加快产业层次迈向中高端,推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着力形成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城镇体系,沿交通走廊布局发展经济走廊,建设成渝城镇发展轴、成绵乐城镇发展带、达南内宜城镇发展带和沿长江城镇发展带,支持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发展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促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和攀西城市群加快发展。着力形成城乡一体的现代城乡形态,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动力转换接续、发展提质升级的新格局。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四川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把创新驱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以科技创新带动理论、产业、管理、体制机制和文化等全面创新,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突出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紧紧抓住改革试验重大历史机遇,深入探索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成德绵等重点区域协同创新效应,带动川南、川东北、攀西等其他地区创新发展,让创新驱动成为全省发展主旋律。激发科技创新“第一动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高端发展上不断取得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好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用好创新人才“第一资源”,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导向,营造更具激励性和吸引力的制度环境,大力实施招才引智计划,把四川建设成为海内外高端人才汇聚高地、各类人才价值实现高地,让一切创新创造源泉迸发涌流,为转型发展打造强劲引擎、注入澎湃动力,推动我省经济加快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四川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揽作出的战略谋划,必将激励全省上下共同为之奋斗,一步一步把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举措。必须坚定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持续用力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因城施策解决商业地产和部分市县商品房库存过多等问题,降低企业杠杆率,推动企业降本增效,补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短板。加快培育新动能,实施质量对标提升行动,开展四川制造品牌创建,构建有利于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向实体经济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

大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快产业升级是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增加有效供给的着力重点。必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建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做大做强“双七双五”产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航空与燃机、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页岩气、石墨烯等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经济新产业,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积极发展分享经济、数字经济。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促进建筑业转型发展。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更大规模促进川货出川,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等核心功能,提升金融要素集聚能力、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通过努力,打造更多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亿集群,建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整体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要突出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实施“十大行动”,建设“四区四基地”,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要促进粮食稳定生产,严守耕地红线,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和优质粮食生产功能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规范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深化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做强川酒、川茶、川菜、川果、川药、川猪等特色优势产业,增加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供给,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坚持农业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不动摇,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转型发展,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路子。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支持成都城市发展转型升级,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县城,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深入实施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坚持产城融合建设新区,加快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突出住房居住属性,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深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动城乡生产生活方式同步变革。

五、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转型发展“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藩篱,把开放合作作为高点起步、高端切入的直接抓手,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蹄疾步稳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一手抓方案制定、一手抓任务落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重点推进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营造更加优良的政务环境。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现代财政制度和地方税收体系,推动融资平台发展转型。统筹推进党政群机构改革,积极稳妥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强化改革统筹协调,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落实并不断完善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9张清单,全面完成改革试验任务,引领带动全省各地创新发展。突出军民融合特色,创新军转民、民参军机制,深入推进与央属军工集团和中物院的务实合作,建设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创新平台,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德阳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重点创新区域建设。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新一轮技术创新工程,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产业。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紧盯科研、人才、机制等关键要素推进制度创新,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三个通道”,让创新创造热潮在巴蜀大地蓬勃兴起。

更高水平推进开放合作。我们已经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必须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汇聚资源要素,借势借力实现更大发展。要更加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精心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突出制度创新这个核心任务,围绕打造“四区一高地”,加快投资贸易便利化和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带动和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坚持对标先进招大引强,务实办好重大展会和投资促进活动,加强与重要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快中德、中法、中韩、中意、新川等国别园区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周边省(区、市)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比较优势,以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等为重点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支持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加快发展,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国检试验区和开放口岸建设,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四大片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决战决胜全面小康。

以“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严格落实“六个精准”要求,统筹处理好点和面、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临界状态群众、“输血”和“造血”、物质和精神、制度安排和压实责任、继续攻坚和防止返贫的关系,继续打好“3+10+N”组合拳,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要围绕“两不愁”全力攻坚,着力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围绕“三保障”全力攻坚,扎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深入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推进“9+3”免费职业教育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覆盖,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围绕“四个好”全力攻坚,在全面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推进“四好村”创建,办好农民夜校,积极培育新风正气,引导贫困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围绕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全力攻坚,强化各类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发挥好财政资金放大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金参与脱贫攻坚,管好用好“四项基金”,对挤占、挪用、截留、贪污扶贫资金等行为依法依规从严惩处。围绕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全力攻坚,强化市县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落实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等制度和驻村帮扶机制,对接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援藏,深入推进省内对口帮扶,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切实把脱贫攻坚这件头等大事抓实抓细抓具体,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打赢这场硬仗。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办好民生实事,兜牢民生底线,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让老人更长寿、孩子更欢乐、青年人有更多的机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资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视发展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高等教育,培育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深入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开展全民健身和体育活动,健全全民医保制度,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探索建立全民体检资助制度,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补好儿科、全科医生、老年医疗护理等短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应对老龄化,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实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计划,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强社会救助,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着力解决城镇贫困群体困难,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推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地震灾区同步奔康。实施《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推进综合改革试验,发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红色文化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提升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坚持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一起抓,落实民族地区特殊支持政策,继续推进“交通大会战”,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民族文化和生态产业,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川甘青交界地区综合治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继续做好地震灾区支持帮扶工作,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城乡建设“四大提升工程”,推动灾区跨越发展,确保同步实现小康,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七、坚定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巴山蜀水只有在绿色装点下才会更加美丽。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城乡体系和制度体系,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生态财富。

持续加强生态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生态红线,推进脆弱地区生态治理,维护“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全方位开展绿化全川行动,做好川西北草原保护等工作。更加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加强地震、气象、地质灾害等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环保督察和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严肃问责追责。

坚决有力治理污染。打好蓝天保卫战,突出抓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拳治理雾霾污染,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沱江、岷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整治,保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计划,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等产业,做大做强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实施“气化全川、电能替代、清洁替代”工程,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续下降,以环保准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

八、切实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思想舆论保证和精神文化支撑。

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推进依法管网治网,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掌握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持续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志愿服务,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和当代价值,加强党史研究,做好档案工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落实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发展振兴四川出版和四川影视,建设高清四川智慧广电,支持文化创意、数字音乐、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巴蜀文化走出去。

增强优秀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强文化小康建设,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模式,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实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名家工程等,创作更多文艺精品力作,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九、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市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履职尽责、发挥作用,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港澳台侨等各领域统战工作。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活动,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巩固发展新型军政军民关系。

深入开展法治四川建设。围绕中心大局科学立法,突出全面创新改革、脱贫攻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完善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法规制度。聚焦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公正司法,完善检察权、审判权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构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固防线。着力弘扬法治精神推进全民守法,持续推进“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活动,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习惯。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平安四川。做好成都和其他城市稳定工作,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常态化推进藏区依法治理和彝区禁毒防艾。深入开展反渗透、反分裂、反恐怖、反邪教斗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网格化管理服务,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坚决守住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底线。

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坚定贯彻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坚持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相结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为治蜀兴川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定政治方向,切实树牢“四个意识”。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作为最大的政治,作为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真正把“四个意识”转变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纪律要求和实际行动,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省广大党员都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鲜明,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任何时候都听党话、跟党走,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着力凝神聚魂,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要全面深化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不忘根本,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党的政治理想、政治伦理、政治价值,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干净的政商关系,决不让封建糟粕侵蚀党内政治生活,决不让商品交换原则污染政治生态。

始终遵规守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认真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严格党的组织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等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增强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能力。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思想到位、行动对标带动党员干部严守纪律规矩,在守正出新中实现自我升华。

坚持除弊革新,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好转根本好转。必须深刻认识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反复性,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做好坚持、巩固和深化的文章。要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落实,防范和查处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指导基层工作、“走基层”、接待群众信访等制度,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精神,鲜明崇尚实干、大抓落实的导向,引导党员干部一心为民、干在实处,沉下心来为党和人民干成一番事业。

注重选贤任能,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执政骨干队伍。坚持把公道正派作为干部工作核心理念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认真践行好干部标准,坚持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紧扣中心大局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锻炼和识别干部,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大规模培训干部,提升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全方位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深刻汲取南充拉票贿选案教训,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更加重视正向激励,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干部,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理直气壮为改革创新、担当有为者撑腰鼓劲。全面落实“两个待遇”,精心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胸怀聚才用才,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民族地区流动,让尊贤重才、见贤思齐蔚然成风。

着眼固本强基,坚持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基础。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必须坚持“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促进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分层分类推进农村基层、城市社区、产业园区、社会组织等领域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党员,引导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用责任担当展示共产党人时代风采。

强化标本兼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老虎”“苍蝇”一起打,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打赢反腐败正义之战。全面加强党内监督,突出巡视巡察利剑作用,做好派驻监督、审计监督等工作,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和同级相互监督。按照统一部署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加强纪律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做到集干净与干事于一身、勤政与廉政为一体。坚持依规治党制度治党,更加注重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各级党委(党组)要履行主体责任,各级纪委要履行监督责任,党委(党组)书记要履行第一责任

人职责,党员领导干部要落实“一岗双责”,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同志们!奋力实现“两个跨越”、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重任,历史地落在我们肩上。面对全省人民的信任期待,面对新的“赶考”,我们必须勇于担当,不负时代、无愧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立新功,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而努力奋斗!

(来源:四川日报〉■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强调

抓好各项改革协同发挥改革整体效应

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

刘云山出席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6月26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刘云山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总体方案》、《关于改进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方案》、《关于设立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方案》、《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暂行规定》、《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会议审议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推进建设情况报告》、《中国(广东)、中国(天津)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两年进展情况总结报告》。

会议指出,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要抓住体制机制这个重点,突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以探索解决跨地区、跨部门体制性问题为着力点,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协调发展、健全资源开发管控和有序退出等方面积极作为,依法实行更加严格的保护。要抓紧清理关停违法违规项目,强化对开发利用活动的监管。

会议强调,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以推进董事会建设为重点,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权利和责任对等。要对改制全流程加强监管,严格履行决策审批程序,严防国有资产流失。要处理好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确保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在企业改制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切实加强。

会议指出,推动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要坚持真实准确、规范统一、公开透明的原则,改革核算主体,改革核算方法,改革工作机制,提高核算数据质量,准确反映地区经济增长的规模、结构、速度。

会议强调,制定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要对统计违纪违法行为发现、调查、行政处罚、案件移送提出程序性要求,明确对领导人员、统计机构及有关部门责任人员、统计调查对象、统计检查对象等违纪违法行为的认定。统计、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按照党纪政纪有关规定作出严肃处理。

会议指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党中央着眼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们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调动部门、地方、企业积极性,努力办成国际一流的博览会。

会议强调,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安全是海外利益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党对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安全工作的领导,在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总体框架下,完善对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的统计监测,加强监督管理,健全法律保护,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建立统一高效的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安全保护体系。

会议指出,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要坚持真实准确与审慎核算相统一、整体推进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国际标准与我国实际相协调的原则,明确基本分类,规范基本表式和编制方法,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企业、政府、住户等常住机构部门所拥有资产负债的规模、结构,为提高宏观调控科学性有效性提供统计服务保障。

会议强调,设立杭州互联网法院,是司法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大趋势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要按照依法有序、积极稳妥、遵循司法规律、满足群众需求的要求,探索涉网案件诉讼规则,完善审理机制,提升审判效能,为维护网络安全、化解涉网纠纷、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等提供司法保障。

会议指出,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要以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基础,重点审计和评价领导干部贯彻中央路线方针政策、遵守法律法规、作出重大决策、完成目标任务、履行监督责任等方面情况,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会议强调,根据党中央部署,福建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一年来,就重大改革任务开展综合试验,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体系、完善国土开发保护制度、推动绿色惠民、强化生态监管、发展绿色金融等方面,取得一批经验。江西省、贵州省继续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注意总结借鉴有关经验做法,做实做细实施方案,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会议指出,中国(广东)、中国(天津)和中国(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两年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开展差别化探索,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创新创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取得明显成效,有效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重要作用。下一步,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加大压力测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开放大局。

会议强调,改革能不能做到协同推进,方案设计是前提。要加强对改革方案的整体规划,既统筹考虑战略、战役层面的问题,又统筹考虑战斗、战术层面的问题。已经出台总体方案的,要抓紧推出相关配套文件和实施细则。少数尚未形成总体方案的重点领域改革,要加快顶层设计,尽快拿出总体方案。涉及政策配套的改革方案,相互要留有制度接口,时间节点要能衔接得上。涉及落实标准、责任分工的,能细化的要尽可能细化,能明确下来的要尽量明确下来,能统一标准的要尽可能统一标准,让部门和地方好操作、好落实。

会议指出,抓改革方案落实,要发挥好部门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改革牵头部门要担负起牵头抓总的责任,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解决意见分歧、相互掣肘等问题。要加强对地方抓落实的督促指导,指导地方细化实施方案。地方对党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要结合实际抓好统筹。

会议强调,改革成效要靠实践检验,既要看单项改革的成效,也要看改革的综合成效。各有关方面要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经常“回头看”,既要看相关联的改革方案配套出台和落实情况,又要评估改革总体成效,对拖了后腿的要用力拽上去,对偏离目标的要赶紧拉回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来源:新华社〉■

习近平:把握国家发展机遇推进“一国两制”实践

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参观展览

人民网北京6月26日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6日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成就展。他强调,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世所公认的成就,彰显出“一国两制”强大的生命力。20年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更好推动香港各项事业发展。希望广大香港同胞与全国人民一道携手同心、开拓创新,把握国家发展机遇,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创造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参观展览。

下午3时,习近平等领导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在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等陪同下走进展厅参观展览。展览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主办,以“同心创前路,掌握新机遇”为主题,共分“一国两制”、“香港近况一览”、“一起紧握机遇”、“一起拓展商贸”、“一起推陈出新”、“一起携手经历”、“一起紧扣相连”、“一起凝聚力量”、“一起保育承传”以及“结语”等10个展区,通过大量图表、模型以及多媒体互动内容,全面展现香港回归祖国20年特别是近5年来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走进展厅,正对面是“同心圆”互动装置,代表着香港同胞和内地同胞齐心协力、携手合作,一起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习近平走上前,欣然按下了触摸板,一颗澎湃的红心闪现在面前的电子大屏幕上。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五星红旗迎风高展,东亚运动会香江健儿主场夺冠,四川震后香港援建项目传递同胞手足深情,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勾画大湾区发展广阔前景,“沪港通”、“深港通”丰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内涵,“一带一路”建设激发香港国际化城市新的潜能……一幅幅绚丽的图片,一组组翔实的数据以及精彩的微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吸引了习近平等领导同志的目光。他们不时停下脚步仔细观看,认真听取工作人员讲解,并详细询问有关情况。

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参观了展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任何党员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

苑秀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拳反腐,正风肃纪,查处了一批贪腐干部。这些落马的党员干部普遍存在着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丧失,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重松弛的突出问题。这也警示广大党员干部,腐败问题和政治纪律问题往往相伴而生,那种习惯于把防线只设置在反对腐败上,认为只要干部没有腐败问题,其他问题就可忽略不计的认识和做法是片面的、错误的。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再次申明:严明党的纪律是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任何党员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

一、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极端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他一再指出,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当前中国正处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中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党肩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具有极端紧迫性。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央把守纪律讲规矩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了一系列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新要求,为全体党员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指明了方向。

1.政治纪律在党的纪律中居首要、核心地位。在党的所有纪律中,居于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是最重要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严明政治纪律,就抓住了党的纪律的根本。如果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得不到遵守,其他党的纪律也会失守,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就无从谈起。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要求全党尊崇党章、依规治党,把贯彻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同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贯通起来。全党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高党内政治生活原则性和战斗性。每一个党组织和党员都要站到党纪国法的高度认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能把防线只设置在反腐败问题上;不能搞一团和气,对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放任不管,要将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问题上升到党纪国法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

2.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内容和要求。严明政治纪律应从遵守和维护党章开始。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努力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五个必须”:“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他还提出了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五个决不允许”: “决不允许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见,决不允许公开发表违背中央决定的言论,决不允许泄露党和国家秘密,决不允许参与各种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决不允许制造、传播政治谣言及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

3.任何人不能越过政治红线。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纪律面前一律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党内决不允许存在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是“纸老虎” “稻草人”,不能将其视为软约束或一纸空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党的政治纪律成了摆设,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使党的章程、原则、制度、部署丧失严肃性和权威性,党就会沦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全党都要充分认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4.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有章可依。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修订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法规条例,包括《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遵守党的纪律包括党的政治纪律提供了制度利器。新修订的党规党纪注重将抽象的政治纪律要求细化、具体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党的各级组织必须担负起执行、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和纪律检查机关要加强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坚决防止和纠正执行纪律宽松软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则详细规定了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条款,实现了党组织和党员有纪可依,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执纪有据,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政治纪律执行中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系列党内法规的颁布实施,体现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致力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为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党员干部要严格践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关键在于贯彻落实。每一位党员都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以党纪为基本准绳,自觉践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增强“四个意识”。

1.要对党员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政治纪律的内在支柱,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必然守不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源就在于信仰迷茫、精神迷失。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全体党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保持坚定政治定力,牢记政治责任,把准方向、忠诚于党。

2.党员干部要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心存敬畏、严格遵守。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只有保持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才能做到身有所循。要自觉对照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表现,逐条进行自查自纠,真正做到对党忠诚,严守底线,心存敬畏,谨言慎行,保持定力,让守纪律、讲规矩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追求、一种常态。

3.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肩负起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各级党组织要强化责任感和自觉性,担负起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的主体责任,加强对党员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教育、管理和考察。对个别党员背离党性的言行要亮出鲜明的态度,不能听之任之、置身事外,要坚决予以制止。明察违反政治纪律的苗头性倾向,及时进行提醒和纠正。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切实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必须”和“五个决不允许”为准绳,加强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的贯彻落实。

4.铁的纪律必须铁的执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强化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一致的政治纪律要求,以坚决有力的行动昭示了党的政治纪律的威严。一些高级领导干部因触犯、违反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在党内搞团团伙伙,公开散布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相一致的言论等,被作出开除党籍等纪律处分。实践证明,只有敢于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亮剑,才能形成威慑,才能使广大党员对政治纪律心存敬畏和戒惧。每一位党员都应当坚定地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来源:《红旗文稿》〉■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书写党内政治生活新篇章

高翔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点内容、主要任务、重要举措作出系统部署,是对我们党管党治党规律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抓紧抓实抓好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这项重大政治任务,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一、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早在1929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和思想斗争,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延安整风运动中,我们党确立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全党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健全党委制,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等,为夺取全国政权提供了有力保证。

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进京“赶考”的新形势,毛泽东同志系统阐述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立下规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对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等作出规定,明确了发扬党内民主、保护和扩大党员民主权利等规范要求,确保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政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党和国家事业蒙受严重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党内政治生活提出新的要求,推动党内政治生活重新走上正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向全党重申了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等12条准则,在拨乱反正的特殊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后,我们党在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推进反腐倡廉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统筹全局,规划未来,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工程来抓,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气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了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任务、举措,是指导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境界。

在地位作用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指出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抓好党内政治生活,全面从严治党就有了重要基础。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意义,指明了党内政治生活在党的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地位,把我们党对党内政治生活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目标方向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强调要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着力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四个着力”“六个又”,思想内涵丰富、实践指向鲜明,是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方向。

在实践要求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固本培元、激浊扬清、立规明纪、以上率下、继承创新的实践要求,并强调要突出抓好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等重点任务。这些基本要求,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突出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既有治标之举措又有治本之方略,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工作方法,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范,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工作着力点和实现路径。

在根本保证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也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些重要论述,既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理论,又揭示了党内政治生活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拓展和丰富,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在实现力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必须全党一起动手。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率先垂范、以上率下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道出了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关键所在和力量依托。

三、进一步做好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这篇大文章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强大动力。要以此为新的起点,突出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抓好严明纪律这个关键,抓好选人用人这个导向,用好组织生活这个经常性手段,抓住继承和创新这两个关键环节,不断开辟党内政治生活的新境界。

增强核心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邓小平同志强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众望所归、实至名归,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充分信赖、组织上自觉服从、感情上深刻认同党的领导核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要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坚定理想信念,是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党员干部要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要坚持不懈地强化理论武装,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推动党员干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凝心聚魂,增强信仰伟力、打牢精神底色、筑牢思想根基。要加强对思想理论问题的引导,使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分清是非界限,坚决抵制错误思想侵蚀。

突出立规明纪,真正让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来、实起来。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要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纪律面前一律平等,用铁的纪律从严治党,强化党内政治生活的刚性约束。要深入开展纪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把党章党规刻印在心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守党员干部的政治原则和行为准则。持续开展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廉洁政治,让党内正能量充沛,让歪风邪气无所遁形。要紧跟中央修规立矩步伐,结合实际,细化完善党内政治生活的具体制度,进一步扎紧织密制度笼子。

强化组织原则,夯实党内政治生活的基础。我们党是按一整套严格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原则执行得好不好,关乎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关乎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效。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党内组织和组织、组织和个人、同志和同志等重要关系都要按照民主集中制来设定和处理,既讲民主,坚决反对“一言堂”“家长制”,又讲集中,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做到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要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按照好干部标准选好人、用对人,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

抓住“关键少数”,发挥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地位特殊、职责特殊、影响特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聚焦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党章党规,带头遵守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推动形成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良好风气。用好用足党内监督这个利器,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努力构建对领导干部的全方位监督体系。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大力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促进形成良好政治生活、政治生态。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来源:《求是》〉■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四个着力点

姚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必须将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要强化思想政治建设这个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通过管党治党来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提供领导力量和组织保证。这充分表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当前来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主要应从如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本质与核心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其话语权的巩固事关国家、民族、政党的兴衰成败。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关键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根本。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力量揭示了思维、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形势的变化,不仅资本主义的变化与马克思当初设想的大不相同,就连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超出了当年马克思的预计,但不管怎么变化,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的根本立场和方法仍然具有普遍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不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共产党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首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当前,全党同志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和自觉运用,达到切实维护和巩固其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目的。

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的核心内容,这是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实践性与时代性的根本要求。随着实践的发展,创新和发展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前提下,从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崭新课题作出深刻判断和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高度肯定了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当前,意识形态工作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要求,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为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而发声鼓劲。

二、将打造富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作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关键环节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等论调此起彼伏,中国的发展常常“被说明”“被描述”“被建构”,如果不能以生动形象的话语体系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就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大打折扣,意识形态工作也会受到削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意识形态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发展实践,多次在对外场合就世界局势、国际经济与金融、大国关系、当代国际关系建构、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全球和地区热点问题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很多既内涵深刻又通俗易懂的重要理念和表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维护好中国形象作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关键环节,要求努力构建符合国家和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力优化战略布局,打造既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当前,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求,积极推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创新发展,用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熔铸和传播中国的核心价值。要大力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广和研究工作,努力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要内容。要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矢志不移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一方面在于它打破了以西方世界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改变了西方模式对全球发展的垄断局面,真正彰显出人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在于与资本主义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呈现出的旺盛生命力,体现出了其优越性和先进性,彰显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还要避免由于过分强调话语创新而去盲目使用西方话语来阐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经验的做法和倾向,避免落入西方国家的话语陷阱。

三、将坚持正面宣传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相结合作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坚定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既要以正面宣传、引导和阐释为原则,向国内外澄清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又要与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不懈斗争,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巩固。

首先,要加强正面宣传,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凝聚力和整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也强调,要把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讲清楚,帮助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分清是非界限。因此,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我们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只有亮明我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主张,才能变消极防御为主动出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诸多创造性的话语,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党的领导核心,等等。当前,应在竞争比较中进一步推动正面宣传,让党的声音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凝聚力和整合力。

其次,要加强对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的批判,增强人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仍然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等错误思潮的挑战。这些错误思潮是西方国家推行价值观演变的工具,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变中国社会主义的方向,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认识,针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和倾向,必须态度明确,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加以反对和抵制。

四、将强化互联网思想理论引导作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重点方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再革命迅疾发展,网络运用大众化、网络表达匿名化、网络传播高速化,人人成为自媒体,事事成为发声场,全民发声和各种话语体系不断涌现,意识形态领域的传统斗争格局被打破,互联网已然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特别强调了强化互联网思想理论引导对于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因此,新形势下能否应对好互联网的挑战,已成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最大变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巩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网络传播和舆论生态的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系列讲话,分析了互联网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新挑战,阐明了如何在网络空间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宏观思考、战略部署和政策主张,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把应对互联网挑战作为创新和发展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重点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因此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巩固和抢占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才能适应中国由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新环境的变化,守护好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确保党的主张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挑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巩固红色地带,打压黑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的要求,精心组织网上斗争力量,积极建设强大网军,引导和培养一批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有较强引导、担当和说理能力的意见领袖。要依法管理互联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要进一步加大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降低信息传播的随意性。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技术革新和创新,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能力。要尽力推进我国自主信息网络中心建设,下大力气进行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信息系统的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从技术层面构筑网络信息话语权与网络安全屏障,建立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防火墙”和“全民传播”“把关人”的技术保障,牢牢掌握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来源:《红旗文稿》〉■

在高效法治实施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江必新

高效法治实施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攻坚工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追求,以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根本目标,法治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价值。法治建设为了人民、法治发展依靠人民、法治红利由人民共享。法治对人民期待的回应程度、对人们需求的满足程度是衡量法治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中国特色法治实施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以及硬件建设的显著提升,下一阶段法治深化的着力重心、检验法治质效的第一标准,就是依法治国是否以及多大程度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获得感。有鉴于此,应当从如下十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获得感。

全面强化法治建设,增强人民群众公正感。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灵魂。在执法、司法中要全面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要进一步完善执法司法的体制和机制,确保执法司法权有效行使,强化对执法司法权的有效监督,排除权力、人情、关系和利益对执法司法的干扰,有效防止执法司法人员被相对人、当事人所俘获的现象,建立严格而科学的执法司法问责、追责机制,防止执法司法权的滥用、误用和怠用。要特别重视发挥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的引领作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要更加重视清除市场壁垒,促进资源配置公平,促进公平竞争;要努力拓展完善和落实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相对剥夺感。

切实改善社会治安、行业监管,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要通过法律的严格实施,使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要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心理干预机制,优化和拓展救济渠道,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群众由衷地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重视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救济。减轻转型阶段人们的焦虑和不安。

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增强人民群众方便感。进一步完善各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进一步优化制度实施机制,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各类技术手段,使其在符合法治理念的前提下更加便民、快捷、有效。通过加快建设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的法治实施体系,推动社会各领域秩序的快速形成,从而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增强人民群众信任感。努力加强对公权力的科学管理。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各级政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运用自由裁量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法治和公权力规范运行的可预期性和可信赖感,增进国家治理的公信力和社会生活的安定性,壮大依法治国的社会资本。

促进执法规范化,保障人民群众受尊重感。尊重和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人身权、财产权等各项权利。进一步优化信息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尊重人民诉求和意见的表达,虚心接受、认真聆听群众建议。规范执法言行,充分考虑执法对象、司法当事人的切身感受,敏锐把握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优化法律实施措施和实施手段,倡导人性化执法、柔性执法、阳光执法,进一步探索执法司法便民利民机制,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受尊重感。

优化政府职能,增强人民群众受益感。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改革、促进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全面加强基层和地方法治实施,让法律的效力、法治的红利“一竿子插到底”,让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法治的进步并受惠其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与普惠性水平,让所有人在法治的发展中受益。

保障和促进个体发展,增强人民群众成就感。法治是发展的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调整、贯彻各类制度,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个体发展开辟渠道;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的增量利益。促进实现发展的根本目的、激活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让社会成员在法治的保障下有所作为,以法治的力量撬动人民投身发展、实现自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开拓渠道、探索机制,增强人民群众参与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各种渠道、探索有效机制,方便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实施,构筑法治建设的强大合力。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在治国理政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政治权力,以公民权利制约权力,进一步扩大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积极组织人民群众以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优势宣传法治理念,传播法律知识。发掘有效方式鼓励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范、社会纠纷调处,优化社会治理。鼓励人民群众建言献策,贡献智识,共同为法治中国大业贡献力量。

创造法治氛围,增强人民群众认同感。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高质量的法律实施仰赖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需要人民对法治的真诚信仰。让群众感受到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强化法治传播,规范媒体报道,使社会大多数人认同法治道路,相信法律能够解决问题,改变靠上访、信访,找门路、托关系甚至聚众闹事等极端行为解决问题的做法。要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法治氛围,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迈向良法善施的法治强国,增强人民群众归属感。释放依法治国的凝聚力、感召力,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通过良法善施促进社会合作,使全社会呈现团结、和谐、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来源:学习时报〉■

国家认同:历史教育的基本诉求

张汉林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的国家的心灵性活动”。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国家认同不仅未遭削弱,反而日显重要,因为国家仍是国际生活的基本单元,人们仍惯于用民族国家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国家认同尤显重要,对于我国统一安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这方面,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以及党史、国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历史教育是增强国家认同的主要途径,如何在历史教育中有效增强人们的国家认同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下,无论是西方大国,还是东亚邻国,均在不同程度地强化历史教育。上世纪90年代,一向尊重地方教育自主权的英国和美国相继颁布了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还成为美国基础教育的五大核心课程之一,历史教育的地位得以大大提升。作为联邦制国家,澳大利亚长期推行教育地方自主的制度,各地通常设置综合课,没有独立的历史课。为强化“澳大利亚人”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澳大利亚政府逐渐认识到历史教育的独特作用。2010年,澳大利亚步英美之后尘,颁布了该国历史上首部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独立开设历史课,并要求各地自2013年开始全面实施。

法国更不必说,法国人常以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而自豪,国民普遍对历史怀有浓厚兴趣,视历史教育为国之大事。法国前总理皮埃尔·莫鲁瓦曾在1984年的全国历史教学研讨会上作开幕讲话,而法国人对此视为理所当然。目前,法国中小学分十二个年级,其中十个年级开设有历史课,这一点足以傲视全球。

我们的东亚邻国在历史教育上更是不甘人后。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类似于我国现行的课程标准,其名为指导性的“要领”,本是为了体现英美式的自由主义教育理想。但是,日本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即《学习指导要领》由政府颁布,教科书须按照《学习指导要领》编写,政府任命审查人员审定并通过教科书,最后文部大臣签字方可使用。历史教育中的官方意志在逐渐加强。日本原本实行美国式公民教育体系下的社会科,历史只是社会科的“分野”之一,1989年,日本的教育改革将高中社会科分解为“历史地理科”和“公民科”,突出了历史教育的地位。2009年,日本颁布了最新的《历史学习指导要领》,文本中以全体日本人(“日本国民”)替代了原先的个体的日本人(“日本人”),亦有强化国家主义之用意。

历史教育在韩国的地位极高。2006年、2011年,韩国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历史教育强化方案》,以专门法律的形式来强化历史教育。韩国历史教科书一直在审定制和国定制中摇摆。2015年,韩国政府宣布再度回归国定制,历史教科书将由教育部下属机构“国史编纂委员会”负责编写,并决定于2017年在全国推行。2016年3月,韩国规定所有考生在高考中必须考韩国史。此外,《韩国公务员任用考试令》则规定韩国史是韩国公务员考试各个层级的必考科目。

由此可见,强化历史教育是当下的某种趋势。世界各国为了国家利益和国际竞争,都在强化国家认同教育。而历史教育塑造国民的历史记忆,深度影响国民对“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的国家”的认识,对建构国家认同至关重要。由此,世界各国不约而同选择了对历史教育的干预。区别仅仅在于,诸国面临的具体问题有异,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当然,政府对历史教育的干预,也有一个方向和尺度的问题。例如日本政府对历史教育的干预方向与尺度,就招致了不少历史学者、历史教师的担忧与不满。

政府对历史教育的干预,实际上是在影响青少年的历史记忆,通过对青少年应该“记住什么”和“遗忘什么”施加管控,进而建构社会所需要的国家认同。记忆不仅与过去紧密相连,更与未来息息相关。过去只是记忆的对象和资源,决定该“记住什么”和“遗忘什么”的,却是主体对于未来的期望。

对于个体而言,记忆是塑造个体身份的重要力量,是个体存续与发展的源泉,遗失记忆的人生是难以想象的。对于群体来讲,记忆是制造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缺乏共同记忆的国家,将会是一盘散沙,国家认同无从谈起。因此,各国的历史教育均对记忆抱以厚望,在该“记住什么”等问题上给予关注。如美国在制定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在该“记住什么”这个问题上,社会各界人士展开了一场大争论。在这场争论中,“支持的人认为标准真实地反映了美国历史发展中的成功与失败,各种不同群体都得到了书写;反对的人则认为标准过分渲染了美国历史上的阴暗面”(王希《何谓美国历史?——围绕〈全国历史教学标准〉引起的辩论》)。也就是说,关键问题在于美国少数族裔的历史是否应该成为学生的集体记忆,美国历史上的错误与失败是否应该为学生所铭记,归根到底,这涉及学生对“美国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理解。

遗忘和记忆一样,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形式。甚至可以说,没有遗忘就没有记忆;选择遗忘什么就是在选择记忆什么。记忆与遗忘本来就是一体两面,对于国家认同来说同等重要。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将遗忘分为七种形式:自动遗忘、为保存而遗忘、选择性遗忘、破坏性与镇压性的遗忘、保护加害者的防守和共谋性遗忘、建设性遗忘、治疗性遗忘。其中,前三种属于人类自然的心理意识,价值中立;第四、五种是负面消极的控制行为;第六、七种则是正面积极的努力。按照这种划分标准,日本历史教育中不乏保护加害者的防守和共谋性遗忘。以藤冈信胜和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为代表的右翼势力对日本的许多侵略罪行并不否认,但他们认为历史教育应该“灌输我们国家的历史自豪感”,学校不应传授那些让学生羞愧地抬不起头来的历史知识,从而摧毁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劳拉·赫茵等《审查历史: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公民身份和记忆》)。因此,回避事实、选择遗忘进而走向歪曲事实就成为他们主张建立新的、正面的国家认同的武器。

与日本人对二战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人对二战的态度。后者对二战的态度之所以受到世界的赞誉,是因为德国的历史教育适时与恰当地推行建设性遗忘和治疗性遗忘。实际上,德国人对二战的记忆也有过曲折的历程。战后初期的阿登纳时代,德国历史教育对纳粹德国罪行的心态十分矛盾,避免反思那段难以接受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德国才开始正视纳粹德国的罪行,进行自我检讨。但德国历史教育的真正特点在于擅长同时使用记忆与遗忘。1985年,德国前总统魏茨泽克发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讲,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其缘由正在于此。演讲的核心主题是:看待“没有歪曲的事实”的重要性和聚焦纳粹德国的“受害者”的重要性,演讲者之所以要直面没有歪曲的事实,是为了让德国公众遗忘并且被原谅(M.莱恩·布鲁纳《记忆的战略:国家认同建构中的修辞维度》)。德国人在记住与遗忘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既正面促进了德国人的国家认同,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谅解与尊重,这是积极的、和解的遗忘战略。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今天世界各国历史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各国成功或不成功的做法都在提醒我们,国家认同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诉求。当然,我们在历史教育中致力于构建国家认同时,也不能忽视国际理解教育和学生人格教育。国家认同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结合起来,才不会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认同教育以学生人格教育为基础,才是内在的和可持续的,这样的历史教育才会是健康和健全的。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来源:《光明日报》〉■

怎样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理想?

张斌汪先平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这为我们做好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进一步领会和把握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一、共产主义理想源自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超越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不是无本之木,其源自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作为这一批判代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其一生都在矢志不渝地从事这项伟大的事业。历史上,人们观察和审视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多元的视域,如科学技术的进展、工业革命的发生、形而上学变革、资产阶级革命、宗教变革以及文化层面的变化等等。马克思立足于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变革,创造性地进行了伟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而达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高峰,其批判的广度和深度至今无人可及。可以说,正是基于对其历史唯心史观和资本逻辑的双重批判,马克思才得以完成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彻底批判,通过走向历史的深处而迈向人类的光明未来。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根源于资本的产生。“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在资本逻辑控制下,人的存在变成了资本生产链条上的工具,人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人,而是异化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工具。我们可以通过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揭露来深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本质之一是社会关系。 “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7页)显然,这种社会关系是颠倒了的社会关系,是物支配活劳动,而不是相反。

资本的本质还是一种权力。这种权力是资本主体性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人的主体地位异化的结果。人本来应该是主体,但是却沦为资本的奴隶,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不支配人,人就变得毫无价值。这种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实际上就是对剩余价值的掠夺权和控制权。在资本逻辑下的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政治革命、哲学革命等等,最终都是为资本服务,为资本增值服务。资本的增殖与积累虽然由工人实现,但是并没有给工人带来财富,只是促使资本进一步压榨工人,强化对工人剩余价值的掠夺和控制,导致工人在异化的路上越走越远。沃勒斯坦指出:“我们这个时代巨大的社会忧患仍然是异化,马克思使我们得以设想另外一种社会秩序。”(《自由主义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遵循马克思的批判框架,我们会发现在资本主义体系中,自由、平等、人权的抽象政治口号和承诺,被市场交换的自由平等所兑换,资本主义曾经最为自傲的天赋人权便被置换为“商赋人权”。“资本既然存在,也就统治着整个社会,所以任何民主共和制、任何选举制度都不会改变事情的实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为了找回劳动本真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我们设想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即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不再为某一类人或某一阶级所占有,而是属于所有人,并根据每个人的需要来进行分配,人的劳动变成了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当劳动本来的意义得以彰显,人的解放才能实现,大写的人才能成为现实。

二、共产主义理想源自马克思主义一贯的人民性立场

人民性立场是马克思批判现实、展望未来的根本立场和原则,也是马克思社会理想的价值意蕴和根本旨趣,这种立场和原则贯彻其理论创作的始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立场集中体现在人的解放这一命题上。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解放要摆脱两种控制,即自然力的控制和资本的控制,而摆脱资本也就是社会关系的控制最为关键。这是马克思全面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必然会导致人的异化,现代社会私有制的存在更加重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的解放的实现过程与逐步扬弃人的异化过程凸显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矛盾性,新的社会秩序就是在不断克服这种矛盾基础上才得以构建与发展。马克思的理论视野超越了之前历史上所有关于人类自由、解放的思想。新的“人的解放”就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这一富有“人类性”和“现实性”的解放既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实现,也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解放从时间上来说具有长期性。第一,人的解放首先要从思想上扬弃私有制,树立人的解放的意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必胜的信念。这实质上是思想的解放。第二,要将思想上的解放落实到共产主义行动之中。实现人的解放仅仅解决认识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必须付诸实践。“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人的解放从过程上说具有历史性。首先是要揭示出解放的实质,“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同上书,第527页)其次,要揭示出如何解放,实现解放的第一要务是劳动意义的转变,即当生产劳动不再是资本行使权力的起点,劳动也就不再是人的负担。最后,要明确解放之后何去何从的问题,即摆脱了受束缚受压迫的状态之后,如何再去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同体。

不管是对思想观念的批判,还是对行为运动的批判,如果都还停留在对旧制度和旧社会的不满之中,解放则永远不可能实现。马克思强调的人的解放是直接冲破旧制度和旧社会,建立一个崭新的制度和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解放运动的发起者是以无产阶级为主的人民群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推翻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就直接变成了共产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5页〉在马克思看来,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私有制的扬弃要依靠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而这一运动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也只有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同上书,第436页〉

三、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行历史方位判定与理论反思

就马克思对主体性资本批判的最终结果看,历史发展出现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但是就目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还需客观、理性、科学地对其进行界定和深入研究。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仍旧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也即说主体性资本消亡的历史条件还远未达到。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因素之前,资本通过自身增殖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的历史性贡献的结论是慎重的、严肃的。在他们看来,人类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社会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它(资本〉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资本主义促进人的发展的巨大进步意义和文明作用的同时,洞察了资本主义阻碍人的解放的反动性。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要扩大社会生产,实现生产的社会化,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又是资本主义社会稳固的基础,因此,资本的自我增殖必将导致资本逻辑的自我否定和自我瓦解,进而资本逻辑最终将自取灭亡。“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4页〉可以说,资本逻辑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表面上看工人的辛勤劳动换来了工资,满足了自身的需要,但是实际上却使得资本变得愈发富裕,而自己愈发贫困,这种贫困不仅是简单的温饱问题,而是工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解决的,如果解决工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势必首先要否定资本逻辑,那就相当于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以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还需认真对待和分析社会发展的具体程度和水平。马克思从历史生成的立场看待共产主义的诞生,“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页〉带有弊端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同上书,第435页〉可以看出,面对未来,马克思是充满激情与乐观的,面对现实又是异乎冷静的。

这即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存在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共存具有长期性。关键在于,应当采取科学的立场和方法看待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同时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展望与谋划。在此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追求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这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应树立的信心所在。

四、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个体发展之间是共生关系

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所在。共产主义理想不仅没有脱离社会个体,反而比以往任何社会更加强调社会个体。这是面对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个体关系时我们首先要把握的逻辑前提。

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个体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共生关系。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深入地探究了人的发展阶段问题,认为人的发展阶段性与人的发展历史性是相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要以发展和辩证的观点把握这一共生关系,既不能幻想社会个体在这三大方面尚存在缺失的情况下共产主义理想就能实现,也不能认定除非社会个体在这三大方面都同步获得全面发展了,共产主义才能最终实现。原因在于无论是人的全面发展还是共产主义的实现,都是一个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二者是在对应共生中获得发展的。社会个体理应在把握人的发展内涵基础上积极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这种能动的积极发展也是为共产主义理想的逐步实现提供资源和条件。反过来,共产主义理想的每前进一步都是为个体寻求更高层面的发展提供平台和支撑。

当前,金融化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复杂曲折,保守主义嬗变出新的形态,国际金融化积累模式的内在悖论及其导致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低迷乃至政治秩序的紊乱,都凸显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不同发展道路、制度、理论的交锋越加激烈,这些都对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的坚守造成了现实的困难。新时期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首要的是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旨,在紧扣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牢固树立关于人的解放的根本立场,遵循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原则。这是人类未来新形态社会区别于人类过往社会的本质所在,也是共产主义理想保持恒久感召力和价值的根源所在。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源:《红旗文稿》〉■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曾宪奎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更加准确地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要求,就要紧扣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要求,既不能盲目照搬西方一些经济学派开出的药方,又要注重科学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当前阶段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

1.我国正处于消费加速升级的时期,而供给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供给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日益显著。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8000美元。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后,消费升级趋势将加速。近几年来,旅游购物、海外代购在我国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国内的供给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而造成供给体系无法适应消费升级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供给体系依然处于强调低成本、大数量、低差异化的规模化工业化生产阶段,而尚未进入强调差异化生产、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柔性化生产阶段。要实现这一转变,就需要整个经济体系实现转型,即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强调创新的集约型方式转变。

2.需求侧管理手段边际效应递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日趋完善,我国通过需求侧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不断提升。应该说,这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的调控措施有着紧密联系。但是,随着需求侧调控措施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这些政策的边际刺激效果正迅速降低,而其产生的负面效果却不断显现。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较多地依赖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建设,但随着相关领域投资数额的激增,继续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正逐渐变差,政策短期可操作空间也逐步变小,特别是在最终消费率提升较慢的情况下,过度依赖投资会对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的阻碍。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超过12.5万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6倍。应该说,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对经济发展较为有利,但是如果长期持续地将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则早晚会使基础设施的投资超出合理限度,进而带来各种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一次性进行过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将会压缩未来相关投资空间,影响未来经济调控政策。

3.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将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增长动力将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主线则变成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如何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尽快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实质便是,通过优化组合各个生产要素,不断挖掘生产要素的潜力,提升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进而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可以看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的是综合供给效率的提升,这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

4.我国在供给侧积累了诸多矛盾,严重影响了我国供给综合效率的提升。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应该说,适度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一个常见的结果,因为经济发展存在波动,企业都会预留一部分产能应对经济进入繁荣阶段的需求增加。然而,我国长期快速的经济增长,导致部分领域投资过多,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特别是在煤炭、钢铁等一些行业领域。无论是产能过剩还是库存问题,其实质都是占用了大量的资源,造成无效或者低效率供给,影响了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治理。

另一方面,与企业生产相配套的金融体系和政策、相关的产业政策存在一系列不足,影响了企业供给效率的提升。例如,在税收方面,企业税收负担普遍较重,在实体经济发展环境较为不利的情况下,影响了企业提升供给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解决好这些突出的问题,从而提高供给综合效率。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导向

基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特征,有两个紧迫任务需要完成,即稳定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稳定经济增长,主要是阻止GDP增长率持续下滑的现象,实现“十三五”期间每年GDP增长6.5%左右的目标。由于我国目前人均GDP尚不足8000美元,经济发展的潜在空间依然较大,同时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决定了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存在着“东方不亮西方亮”效应,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实现难度不大。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由于很难在短期内看到相应的政策效果,并且在以往需求侧管理措施的实际操作中这一目标也常常被忽略。因此,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应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导向。

1.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经济转型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劳动力数量开始出现下降、各项资源能源限制不断增强、环境约束日趋强化,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支撑因素正不断弱化,传统的发展路径已经难以为继。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对我国未来较长时期经济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而无论是经济结构优化,还是发展动力转换,都需要提高创新特别是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来实现。当前,尽管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自主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整体技术落后、关键技术领域尚未取得突破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依然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以创新为关键要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渐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层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2.“三去一降一补”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行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主要是针对我国在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综合性解决措施。其中,一部分属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累积的突出问题,如产能过剩问题和房地产库存问题。事实上,产能过剩不是一个新问题,在以前的调控政策中,也曾经出台过淘汰落后产能等一些措施,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整体来看,相关的政策措施并没有真正解决过剩产能问题,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状况反而持续恶化。而另外一部分则属于对企业生产销售行为有重要影响的措施,如降成本和补短板。降成本的背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导致部分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较困难的经营困境。毫无疑问,降成本将有利于缓解企业经营的困境,促进供给效率的提升。而补短板所包括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就包括支持企业技术和设备改造、加快技术、产品的创新等内容。可以看出,“三去一降一补”已经将转型升级及促进技术创新的相关内容包含其中。

从政策实施的角度看,先解决迫在眉睫的突出问题,然后逐步深化改革的相关举措,不断提升改革的效果,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有望长期持续,与需求侧管理一并构成完善的调控体系,共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顺利推进。因此,从中长期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遵循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以技术创新为导向,将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目标。

3.以技术创新为导向,是与不断升级的需求相匹配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档次的不断提升是一个普遍规律。具体来说,从注重消费的数量、满足基本功能式需要的需求将向个性化、独特化、多样化的需求转变,相应地要求企业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向柔性化生产转变。这一转变就需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一方面,产品品质的提升,需要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当前阶段,我国很多产品的品质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只是追求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战略,较低的利润迫使企业不断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结果往往降低了产品质量和相关服务水平,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另一方面,独特化、个性化的需求满足,依赖于企业生产技术及组织方面的创新。要彻底实现个性化生产,并将其成本降低到合理限度,就需要依赖于企业广泛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技术。例如,引起广泛关注的德国工业4.0,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组工业生产体系,通过利用最新的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机器人技术,实现个性化生产。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其实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个要求。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由单一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转向注重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的协调,发展动力也由强调要素投入转向强调技术创新的带动力,而这一系列转变背后,需要更科学的政府和市场关系作为支撑。例如,要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但需要完善的创新体系作为基础,还需要理想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精准的调控能力作为支撑。其中,理想的环境主要包括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与适度的创新支持,前者其实就是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才真正有动力一心一意进行技术创新,否则其精力很可能会用于获取垄断地位;而后者则强调,要适度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尽快实现技术创新方面的赶超。而精准调控能力则体现在制定与实行技术创新相关政策时,必须提升调控的精准性,尽量减少相关政策的负面效应。

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也应注重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一方面,我们要坚决避免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同于西方供给学派所主张的政策。供给学派极端排斥政府的调控作用,只强调市场调控作用的发挥以及对之前政府“扭曲”市场行为的纠正。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在注重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也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以产能过剩为例,有的学者就认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下普遍存在的现象,因而没有必要由政府采取手段进行处理;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的产能过剩并非是市场单一作用的结果,而是或多或少与政府调控有关,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有政府的介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其他任务来看,均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作用,仅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解决。

另一方面,要注重吸取需求侧管理手段的教训,在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时,不能急于求成,应该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将一些复杂的、深层次问题予以解决。在过去

的需求侧管理上,我们过分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引导和调控作用,而对市场机制的作用相对重视不够。因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们应尽量避免采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而是尽量结合市场机制去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取得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来源:《红旗文稿》〉■

古田会议对新时期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启示

王金福

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并不断发展的优良传统。1929年12月在福建省龙岩市古田镇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以下简称《决议》),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基本原则,首次提出了“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重要论断,成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源头。深入学习理解《决议》精神,对于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必须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切实唤醒党员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思想建党是古田会议精神的核心和精髓,也是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性的力量源泉。古田会议召开前,由于大革命失败,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逐渐转移到农村。在当时条件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吸收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非无产阶级的人员加入党组织。这使得红四军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急剧增加,进而出现《决议》所列举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和盲动主义残余等8个方面的错误倾向及其具体表现。《决议》开篇就明确了错误倾向的严重危害性,指出“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并深刻分析了各种错误倾向的根源,逐个提出了纠正办法,强调“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纠正过去之无计划的听其自然的状态,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决议》突出强调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党组织搞好政治训练、宣传工作和文化学习,并提出非常具体的教育方法,包括建立党小组会、支部大会、支委联席会、党员大会以及政治讲座等。《决议》还特别注重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相结合。强调从制度上纠正错误,如提出要从制度上和政策上纠正盲动行为;要编制红军法规,明白地规定红军的任务,军事工作系统和政治工作系统的关系,红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等等。

注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推动全党旗帜鲜明讲政治,推动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历史表明,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什么时候全党讲政治、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我们党就风清气正,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什么时候党内政治生活受到影响,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就会出现问题。只有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纪律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党才具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当前,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这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党上下统一思想、统一意志,步调一致地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部署要求,持续加强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唤醒党员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着力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的现象,以及党内生活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党员思想不入党等问题。严格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特别要从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做起,以上率下、作出示范,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狠抓决策部署的落实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是集中的客观基础,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古田会议是我党坚持民主集中制、正确开展党内思想斗争的成功典范。会前,毛泽东等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连队,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并提出纠正办法;会上,参会代表热烈讨论并认真总结了红军建军以来的经验教训。由于会前和会中在中央领导下发扬了民主,又进行了集中,党代表们统一了思想认识,一致通过了《决议》,并在会后得到红四军党内的广泛拥护和坚决贯彻执行,促进党内军内错误思想倾向的及时纠正。《决议》指出,“在组织上,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党的纪律之一是少数服从多数。少数人在自己的意见被否决之后,必须拥护多数人所通过的决议。除必要时得在下一次会议再提出讨论外,不得在行动上有任何反对的表示。”《准则》也明确,“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在研究工作时充分发表意见,决策形成后一抓到底,不得违背集体决定自作主张、自行其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基层得到迅速有效贯彻执行。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决策部署是基层各级党组织的首要任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保证全党令行禁止。当前,一些基层组织涣散、纪律性不强,一些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落实效率、执行能力不够。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决议》中所谈到的“消极怠工。稍不遂意,就消极起来,不做工作”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要坚决杜绝抓落实“空转”现象,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坚持抓工作不等待、不观望,一项一项抓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化对“不冷不热、不急不忙、不疼不痒”等专项整治,向落实工作不积极、面热心冷,谋私逐利、不担当、不作为等行为开刀。通过树立正面典型,问责负面典型,形成正风肃纪的强大震慑作用,进一步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古田会议正是因为发扬了党内民主,汲取了群众智慧,才使得党内错误思想得以纠正,取得了思想上的空前统一。《决议》从纠正单纯军事观点的角度,把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具体化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指出“离开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红军与白军的界限,使红军成为了一支扎根群众的新型人民军队。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脱离群众是动摇根基的最大危险。一些党员干部不闻百姓疾苦、不问群众冷暖,不知民情民意、不晓民忧民怨,不尊重群众意愿、不维护群众权益,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传统相背离。为民、务实、清廉,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反省自身,查找差距,修正错误,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一致起来,以实际行动和扎实作风取信于民服务人民,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必须经常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注重纠正错误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在党内生活中,允许发表不同意见,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最终达到思想统一,是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古田会议总结了早期建党的经验,在如何妥善解决党内认识纷争问题上树立了典范。《决议》强调:“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加党的战斗力的武器。”“但是红军党内的批评有些不是这样,变成了攻击个人。”“纠正的方法,就是要教育党员懂得党的组织的重要性,对党委或同志有所批评应当在党的会议上提出。”为防止斗争走过头,《决议》还规定“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要反对“不要证据乱说,或互相猜忌”。这一系列规定,为开展积极健康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指明了方向,为民主生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反观我们当前的一些党内生活,有些同志在自我批评时,泛泛而谈、轻描淡写,不敢揭露自己深层次存在的问题;在批评他人时,存有“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的思想观念,要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沉默不语,要么蜻蜓点水,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健体的锐利武器,必须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敢于直视自身问题,诚心诚意听取批评意见;领导干部和党员要实事求是地相互指出缺点和错误,从而达到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聚焦问题和不足,注重以事实为依据,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查找原因,真正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效果。

(作者系福建省龙岩市委常委、永定区委书记,来源:《学习时报》〉■

“朱毛”不可分

孙伟

毛泽东和朱德都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曾以“朱毛”之称传遍中国大地,在党和人民军队中树立了表率和标杆,成为党内团结的象征。这个赋予两人亲密关系的特殊名词因而载入史册。

国民党眼中的“朱毛”

国民党对毛泽东与朱德领导的红军恨之入骨,从1928年5月开始,在他们的反动宣传机器中开始大肆使用“赤匪匪首朱毛”“朱毛匪军”等污蔑之词。但是,这也间接让许多不知情的老百姓了解到,红军中有一个姓“朱”名“毛”的人,非常厉害,甚至传言他们能呼风唤雨、飞檐走壁,让国民党闻风丧胆。

国民党对“朱毛”的恨与惧可以从他们不间断公布的高额悬赏通告中窥见一二,而且通常主要是针对两人。

由于国民党对“朱毛”红军的多次“进剿”“会剿”“围剿”都未成功,这让蒋介石非常气愤,所以他在不断添兵开赴剿共前线的同时,还使用了高额悬赏的手段。在蒋介石的眼中,“朱毛”越来越危险,所以悬赏金额越来越高,从最初的五千元,扶摇直上,层层加码。比如,1930年7月28日,《江西民国日报》有一则消息《鲁总指挥严令缉拿朱毛》指出:“兹特重颁赏格,如前方剿匪各部队及各县警队,能击毙朱毛献其首级者,合赏洋五万元,能活捉朱毛捆送来辕者,合赏洋十万元。”到了1934年10月25日,国民党当局更是发出破天荒的重量级悬赏布告:“生擒毛泽东朱德者,赏洋二十五万元。”蒋介石还提出口号,要“杀猪拔毛”,其恨之入骨之心暴露无遗。

当然,为了泄愤和打心理战,希望红军放弃抵抗,让老百姓放弃对共产党与红军的支持,国民党的报端还经常大肆报道朱德、毛泽东战死或者病逝。而隔一段时间,又有“朱毛”的消息,这让国民党大出洋相。

可见,不管出于什么初衷,无论是国民党蒋介石还是地方军阀,对朱德、毛泽东和其他红军将领高价悬赏或者宣布死亡,反映出他们的心虚,这些报道在朱毛等人看来丝毫不起作用,也成为当时民众的笑柄和饭后谈资。

共产国际眼中的“朱毛”

随着毛泽东、朱德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影响越来越大,“朱毛”红军的成绩和经验源源不断通过上海的中共中央,传到了莫斯科的共产国际。这样,就引起了共产国际的关注。

共产国际执委会东方书记处远东部于1929年1月29日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关于援助朱毛问题”,作出三项决定:“(1)以中共中央名义派一名有威望的专员同志到朱毛地区去。(2)讨论信件时,要从总的形势和今后运动发展前景出发,弄清在继续开展朱毛运动是否适宜问题上的方针。(3)请革命军事委员会弄清向朱毛提供实际援助的可能性。”

由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导致创建一年多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面临极大的困难。共产国际为此专门开会讨论“关于援助朱毛问题”并作出三项决定。虽然很难落到实处,但非常具体和真诚,充分表明了共产国际对“朱毛”红军的重视与支持。

1929年7月2日,苏共《真理报》发表社论指出:“特别是朱德和毛泽东的红色游击队运动,在中国处于普遍困难,饥馑席卷所有遇灾欠收省份的情况下,红色游击队在两年之间辗转战斗于许多地区和省份,占城夺池,到处闹起了革命,其史诗般的英雄行动是十分引人注目和具有重大意义的。”

1929年7月24日,《真理报》又发表了署名A·伊文的文章,指出:“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黄公略、王佐、袁文才、方志敏、邵式平、卢兆锡、冯白驹,除了头两个名字以外,苏联读者对其他人可说是,一无所知,。”

可见,“朱毛”已经进入了共产国际的视野,而且给予高度重视。大革命失败后仅仅过了两年时间,“朱毛”红军及其创建的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成了“史诗般的英雄行动”,而且“十分引人注目”。通过苏联的媒体报道,“朱毛”已经名扬天下,并导致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苏联人民只知道“朱毛”。

国际友人眼中的“朱毛”

有不少国际友人同情中国革命,不相信国民党的妖魔化宣传,纷纷突破重重阻力,来到陕北见到了朱毛等人。通过采访和近距离接触,他们发现被国民党极度丑化的毛泽东、朱德是真正能担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人。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写道:“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如果没有它的两个孪生天才,朱、毛,是无法想象的,许多中国人实际上都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人。毛泽东是这一斗争的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是他的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了他的生命。共产党所以能够对红军保持严密的控制,朱德对,文职,领导的忠诚和服从,是原因之一。从朱、毛以下直到各级指挥员和政治委员没有发生军政势力之间的斗争。朱、毛的联合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曾这样比较与刻画二人,毛泽东“是一个文笔具有雷霆万钧之力、观察深刻的作家——一个政治鼓动家、军事理论家,并且时常赋诗填词。从风采与气质两方面来看,朱德比毛泽东更像农民。两个人都坦率爽直,和他们所出身的农民一样,讲究实际,但毛泽东基本上还是知识分子,他那与常人不同的深思远虑的思想始终考虑着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毛泽东一方面具有女性的敏锐观察力和直觉力,另一方面也具有斩钉截铁的男子汉所有的一切自信心和果断力。两个人都勇敢倔强,坚韧不拔。这些特点在朱德尤为显著,他虽然在政治上有高超见解,但更是一个行动家和一个军事组织家”。

可见,外国友人的眼光非常犀利,他们发现了一个天大秘密,找到了解开心中疑问的钥匙,那就是红军之所以能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之所以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与中共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的亲密合作是分不开的。二人身上的诸多不同,并不影响他们的合作,反而互信互补、相得益彰。

朱毛眼中的“朱毛”

毛泽东与朱德从1928年井冈山会师开始,就合作得很愉快,关系十分密切,几乎形影不离,成为世人眼中难得的“朱毛”合体,直到1976年两人相继去世,长达48年之久。

1929年6月红四军七大后,毛泽东落选前委书记,加上身患疟疾,便前往闽西养病。期间红四军四处转战,但是颇受挫折。朱德深深地体会到红四军离不开毛泽东。毛泽东回到部队后,朱德感慨地说:“人家都说朱毛红军,朱离不开毛,朱离开了毛过不了冬。”

长征途中,张国焘阴谋分裂党和红军。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宣布另立“临时中央”。会场上,他要朱德表态。

朱德镇定自若地说:中央决定北上抗日是正确的。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我们红军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应该担当起抗日救国的重任。我是个共产党员,参加了中央的会议,举手赞成这一决定,我不能出尔反尔,反对中央的决定。人家都叫“朱毛,朱毛”,我朱德怎么能反毛泽东?毛泽东同志我信得过,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是你绝对割不断我和毛泽东同志的关系!后来,毛泽东深受感动,并高度评价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文化大革命”中,朱德也受到了很大的不公正对待。1973年12月21日,朱德应邀出席毛泽东在住所会见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人员。毛泽东对朱德:“老总啊,你好吗?你是红司令啊!人家讲你是黑司令,我总是批他们,我说是红司令,还不是红了吗?”“没有朱,哪有毛。朱毛,朱毛,朱在先嘛!”“红司令,现在没有人骂你了吧?”朱德说:“没有了。”

可见,一起经历血雨腥风、面对生死考验的毛泽东和朱德,彼此相互帮助、信赖和尊重,对两人的关系都给了出奇一致的高度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相濡以沫变得愈加强烈,经受住了历史的重重考验。他们个性和经历的互补,造就了人世间最深厚的友谊,谱写了动人的篇章。

(来源:《学习时报》〉■

上一条:大雅讲坛7-8期学习资料 下一条:大雅讲坛3-4期学习资料

关闭